美国务院:欢迎朱立伦访美

美国务院对国民党总统人候选人朱立伦访美表示欢迎。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 (资料照)

朱立伦计划在下个月访问美国,美国国务院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美国“将欢迎国民党参选人朱立伦访问美国,如果他选择这么做。”

国务院说,通过美国基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美国与台湾发展强健的非官方关系。美国“致力于支持台湾安全以及不受胁迫的自由、促进台湾经济繁荣,并协助台湾享有它在国际社会应得的尊严和尊重。”

朱立伦这个星期三在台湾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表示,正规划11月中上旬访美,延续美台政治经济贸易等各方面交流。他说,与美方要谈的第一个关键是台海两岸关系,因为涉及区域和平稳定,是美国非常关系的议题,他要让美国确认台湾是和平制造者而非麻烦制造者。

其他议题还包括经贸议题,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台贸易投资架构协定(TIFA)等。

关于朱立伦访美一事,台湾外交部部长林永乐星期五对台湾媒体表示,无论是民进党的蔡英文先前访美,或是国民党朱立伦即将访美,美国都会提供相关安排与礼遇,对于两人接待规格是否不同,林永乐说,外交部没有参与相关安排,只会在接到国民党要求时提供行程方面的行政协助。

至于朱立伦成为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之后美国的态度如何,林永乐说,美国已明确表示,对台湾选举保持中立的立场。

习近平结束访英 伦敦被批见利忘人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英国的四天访问。他在英国签署了几百亿美元的经贸大单,包括中国对英国核电站的巨额投资。会晤期间,人权问题有所提及,不过批评人士指责英国政府为了推动经贸利益,基本上忽视了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
习近平受到皇家欢迎后,辞别伊丽莎白女王,结束他的访问。访英期间,习近平签订了一项项商业协议,不断和贵族与富商交杯换盏。
英国领导人避免对抗,他们签署了400多亿美元的合同,包括中国对英国几十年来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的巨额投资。
习近平在访英的最后一夜和卡梅伦首相去了一家酒吧,举杯庆祝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过,在伦敦金融区和其它地方的街头,有人举行了抗议,人们担心英国不再把人权当成关注重点。
艺术家兼异议人士艾未未说:“我认为英国首相有把人权放到一边的记录,这是非常糟糕的战略,也是非常糟糕的战术,因为这当然不代表英国人民。”
英国领导人希望把焦点从对人权的讨论转移开来,而是强调新的英中交易将会带来的就业机会。
习近平主席是来谈生意,不是谈人权的。四天的魅力攻势后,他完成使命,圆满离开。

移民支持者伦敦车站闹事遭驱逐

英国伦敦的警察将支持移民和难民的抗议者驱逐出市中心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

伦敦大都会警察总署的一名发言人说,周六(10月24日)晚上约6点时支持移民和难民的大批示威者冲破警戒线,进入圣潘克拉斯火车站内联系英国和欧洲的欧洲之星的终点站后,引发了骚乱。

他说,在示威者从车站大楼里“迅速被赶出”去之前,有人扔了一些烟雾弹和其它物品。

他补充说,没有人员受伤,警方也没有逮捕任何人。

圣潘克拉斯火车站抗议

一个名为“团结加莱移民”的组织在其网站上说,是他们举行了抗议示威“支持在法国加莱的移民。

和伦敦大都会警察署联合负责这一地点治安的英国交通警察说,他们为一个和平抗议活动提供了便利时,“其他一些人抵达车站造成混乱,并向警察扔掷物品,包括烟雾弹”。

警方立即驱逐了这批人。

英国东南部铁路公司提示乘客为他们的旅程留出额外的时间,以防该事件可能导致列车延误。

马英九:光复台湾合法

台湾总统马英九在二次大战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投书媒体,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当年是合法收复台湾主权。

台湾《联合报》周日(10月25日)刊登了马英九的投稿。马英九指出,国民政府是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在日军投降后开始统治原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

台湾政府与在野的蓝营新党分别举行光复纪念活动,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则以另有行程为由,不出席新党在总统府前举办的纪念活动。

中国大陆则另行举办纪念活动,并重申对台湾拥有主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周五(23日)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大会”,表示台湾光复是“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俞正声称:“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民国主权

周日上午,台湾行政院在70年前受降地台北公会堂(现在的中山堂)举行“庆祝台湾光复70周年纪念大会”,总统马英九、副总统吴敦义、行政院长毛治国等政府高层官员出席,活动约有1100人参加。

马英九在投稿《联合报》的这篇题为〈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的深层意义〉的文章中说,“我国(中华民国)抗战对二战胜利有重大贡献”,中国八年抗战国军奋战到底,获得最后胜利。

马英九继而谈到“台湾抗日比大陆早42年”,从1894年清朝甲午战争战败割让台湾,台湾即开始抗日,“

他还表示,“民国卅四年(1945年)日本向我国军投降后,中国民国立即开始统治台湾。”

 

 

“台湾光复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举行了台湾地区的受降典礼。投降方代表为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的陈仪,依照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规定,代表蒋介石接受日军对同盟国的投降。

当时的中华民国官方宣布恢复对台湾、澎湖列岛的主权,并在1946年颁布命令,将受降典礼该日订为国定假日“台湾光复节”。

 

梵蒂冈结束世界主教会议 分歧犹存

一连三周举行的罗马天主教世界主教会议在梵蒂冈落下帷幕,各国与会主教在充满分歧的家庭议题上达成多项妥协。

其中,在离婚与再婚信徒应否获准全面参与教会活动的议题上,会议以些微差距通过“视乎个案而定”的决议案。反对同性婚姻的立场则维持不变。

教皇方济各随后的评论被认为是有意批评保守派主教。教皇说,教会应当“无畏地”直面困难议题,教会要聆听家庭的声音,也让家庭的声音被世人听见。

梵蒂冈城内教皇方济各离开世界主教会议议场(24/10/2015)

教皇还形容这次会议“让那些经常躲在教会教诲或良好意愿背后的人敝开心扉”。观察人士认为这是教皇有意对保守派策动攻击。

他也在评论中承认了教会的内部矛盾。教皇说:“对于某一块大陆上的主教来说很正常的事情,在另一块大陆上却被认为是奇怪,甚至是可耻的。”

外媒评论教皇显然希望透过这篇总结来批评“狭隘观点”,谋求让教会更加慈悲,更少论断和指指点点。

但教皇如此公开地说明主教会议中的诸多分歧,也使他被人指责为散播混乱种子,甚至是为日后教会发生真正分歧埋下伏线。

世界主教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只具备指引性质,具体是否成为罗马天主教会的指导规则仍需由教皇来决定。

今年的会议开幕之际,波兰籍神父哈拉姆萨公开自己为同性恋,并已有一名男性伴侣。事件在教会内部引起争议,梵蒂冈随后也将哈拉姆萨在梵蒂冈信理部的公职开除。

此外,一家意大利媒体在世界主教会议召开期间声称教皇患上脑肿瘤,被教廷驳斥为“严重不负责任”。

一代女星梅琳奥哈拉辞世 高寿95岁

家属及爱尔兰总统今天表示,「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和「34街奇缘」(Miracle on 34th Street)等经典电影的红发女星梅琳奥哈拉(Maureen O’Hara)已辞世,享寿95岁。

梅琳奥哈拉是1940及195O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偶像级人物,一度被视为全世界最美丽女人之一。她也曾在一连串影片与约翰韦恩(John Wayne)演对手戏,饰演强悍泼辣女子,包括「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等。

media

「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引述家属发表声明说,「我们悲伤地分享此消息,梅琳奥哈拉今天于睡梦中因自然原因过世。」

爱兰兰总统希金斯(Michael Higgins)发表声明,提及他的「极度哀伤」。他说:「大家将会记得她是一位杰出的多才多艺女演员,她的成就,尤其是在影片上的成就,将会流传未来很多年。」

印度周一举行印非峰会 欲与中国一较高下

media
从下周一(10月26日)到周四(10月29日),印度将举行“印非峰会”,邀请40多位非洲国家首脑。目的是更多地介入非洲大陆经济,与已经大幅超前的中国进行竞争。
2008年,追随中国,日本和欧盟的脚步,印度曾经举行了首次“印非峰会”。下周将举行的“印非峰会”将是第二次,也是一次推迟的会议。原定去年底举行的第二次“印非峰会”,由于非洲国家的埃博拉疫情而推到现在。
尽管如此,这次峰会仍然将是1983年来印度最大规模的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会议,参与国家从第一次的14个增加到40多个,会议由印度总理穆迪主持。在决定参加的40多位非洲首脑中,苏丹总统巴希尔由于背着一个国际刑事法庭的逮捕令,而可能引发争议。
印度在非洲的经济影响力远远落在中国后面,去年中非间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相当于30个经济上在非洲倒数的国家总和。不过,印度与非洲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00亿美元。
印度希望自己在非洲的形象是个朋友而不是掠夺者,因此新德里强调与非洲的共同历史,印度从16世纪就与非洲进行海上贸易,并且一起抵抗外来殖民者。在非洲的印度人有270万,大部分生活在南非,印度独立英雄甘地就是在南非开始其争取独立的运动。
尽管有共同历史,但印度在非洲的投资只相当于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六分之一,为300亿美元,印度对非洲的出口只占其全部出口的百分之十一,尚有很大余地。
中国领导人相比,印度领导人出访非洲的次数要少的多,上台后频频出访的印度总理只去过非洲的两个岛国毛里求斯和塞舌尔,所以一些研究认为:印度到非洲大陆发展较晚,政治关系也不够紧密。但和中国一样,印度也着迷于非洲大陆的原料,如:矿石,金属,宝石和化工原料。印度为了减少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寻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石油。
印度在非洲也有一些大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之间,印度投资3亿美元建设一条铁路,但主要问题是在非洲矿业和制造业中,印度私人小企业受到由国家支持的中国企业的挤压。

历史狼烟观世界 成败之外看英雄

南京人,乡土观念是有名的,极看重乡情,我们聚在一起,一律不许说英语,不许撇京腔,大家一水的南京话,这种聚会,实在是在海外的南京人聊补乡情的精神会餐。  交往的时间久了,有时我会感到一丝疑惑,老人是文盲,可是在她常坐的沙发旁,我几次看到放有老花镜的镜盒,而且,老人说话的一些修辞,不像一个文盲。

一次,我们为老人过八十寿诞,见到了他刚刚移民澳洲的儿子陈志和儿媳。 她的儿子是一个内向缜默的人,是66年南京支援新疆建设兵团的原5中学生,儿媳要健谈的多,是13中的老高三,我们有谈资了,都能说出许多互相认识的朋友。

“我们家苦哦!”老人说,一口老南京 : “文化大革命时候,大儿子没得学上,只好到新疆,大女儿在新疆嘛,二女儿在香港,只有我一个孤老太婆,还给下放到苏北唠,怎么活啊?我好在还会踏缝纫机, 就给人做点针线活,人家也穷唉,没得钱把我,有,就送点吃的,送点蔬菜,好点的送点鱼虾,就这么糊唉,糊了6年……一直到移民澳洲才算合拉倒,要不是来澳 洲,我这一把老骨头就摔在苏北唻! ”

这个话题太沉重,今天可是老人的华诞,是个喜庆的日子,我赶紧想叉开话题。

“他妈的,这个理去跟他妈的谁说去?!”,硬邦邦甩出一句国骂,老人的儿子陈志开腔了,他刚刚喝了几杯酒,脸涨的通红,“说我成份不好,他奶奶的,我老子陈中柱是抗日将军!

后面的话,是吼出来的。

像被电打了一般,我们全都像被定格的影片,怔怔地看着他。

兴许是在边疆多年,她儿子身上没有了一点南京人特有的随遇而安,庸懒散淡,带着大漠的风尘,口音里也是浓浓的西北风。

王奶奶显得有点不安,低声说:喝你的酒!

可是,我再想调节气氛,整个晚宴的气氛也都是闷闷的。

我喜欢了解点历史,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晚上我想了一下,与一个朋友通了电话,他是台湾通,请他查一查陈中柱将军这个人。因为陈将军,显然只能是国军将军,不会是共军的。

一天以后,我就得到了反馈,国军中,确实有这么一个将军,江苏籍,黄埔六期,41年殉国。再详细的信息就没有了。朋友说,如果能够到台湾,可以去那里的忠烈祠寻访一下,一定会找到更多的资料。

chen-zhongzhu

机会很快就来了,不久,为了一个生意上的事,我来到了台北。

办完俗务,我闯到了基隆河畔的忠烈祠,参拜这一座久仰的祭坛。

我仰望着书写着“成仁、取义”的庄严牌坊。

台北忠烈祠始建于1969年,由蒋公亲笔榜书。正殿及两边配殿层叠树立着密集的神位,有名有姓的享祭者凡49万余人。

我惊奇地了解到,仅仅抗日战争八年,民国折损的将官竟达两百余名。整个二战的盟军战场,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曾经付出过如此惨烈的代价。

我独自凭吊在空旷的殿堂中,仿佛置身于漫无边际的坟地。那些早就在史书上熟悉的赫赫有名的战将,向我走来;一个世纪的亡魂似乎仍然列阵于战火未尽的云天,在等待我这个晚辈前来追问和祭奠。

我径自来到管理处(他们仍叫指挥部),查询我岳祖父计雨亭的叔叔马玉仁的信息。他们一番殷勤检索,很快就找到了。(另文叙述)

我又请他们帮助寻找陈中柱将军,他们把我带到一间展室,赫然见到了墙上挂着的一张陈将军的戎装照片,陈将军浓眉大眼,仪表堂堂,神情安详刚毅。生平栏里如此介绍:

陈中柱,字退之。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九月初三,出生于今建湖县草堰口乡堰东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7年陈中柱出走南京,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学习。1928年又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1930年结业,编属黄埔军校第六期。后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特种团第三总队少将团长。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

1941年6月初,日伪军分几路“扫荡”,围剿驻守泰州的陈中柱指挥的第四纵队。激战几日,他身中六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敌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的尸体,把头颅割下带到泰州的日军司令部。将军的无头尸体,由当地百姓用门板钉了一口棺材下葬,并插上一块写着“陈中柱将军” 的木牌。后来,将军遗孀王志芳独闯日军军营要回头颅,这才重新安葬在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一个唐姓地主的田里。以后,将军的事迹被谱成曲:断头将军之歌,至 今镌刻在台北忠烈祠堂。

640.jpg

这时天色已晚,我心情沉重地离开,内心慨然,已是泪留满面。

总指挥是个老者,执意要在雨中送我出门,他感伤地说:——近七百万人的死亡,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搜集齐全。

可是和大陆无数抗日牺牲的烈士及其眷属遭遇的冷漠无情相比,台北忠烈祠能够做到这样,在我眼里,已是圣人。

我一向受到的教育是,抗战期间,国民党畏敌如虎,消极抗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而抗战胜利以后,他们要下山来摘桃子了。这个描述很形象,大王的话语能力实在是叹为观止。

现在我知道,国民党在整个抗战期间,牺牲了300多万将士,伤200多万,包括数名上将,几十名中将,近200名少将。击毙日军86万,伤50多万,伪 军100多万,这些统计,精确到日军的一个联队,一个中队,甚至是一个小队,参考了日我双方每日每次的战报和战后日军解密的文件。

我心情复杂地回到了澳洲。

我立即去拜望了王奶奶,老人见到我,有些激动,也有些惶倐,我对她说了我到了台湾,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我说,王奶奶,你的男人是个英雄!

王奶奶有点激动,也有点意外,我向她叙述了我这次访问台湾的整个过程,并将我拍的照片拿给她看,照片的效果不好,20年前的相机水平还是胶卷时代,可是看着照片,奶奶已经感慨的无以复加。

忽然,对着照片,王奶奶哭了,无声地抽泣着,继而,哭声由小而大,终于嚎啕大哭。

奶奶那天和我谈了一夜,也哭了一夜。

她说,“憋死了,憋死呐!娃儿哎!”她平常称我陈先生,有时候叫我娃儿,“我哪里敢跟人说我家老头是英雄啊,解放后我坐了4年牢呢!说我是国民党军官的 老婆哎!光复以后,国民党政府把我当烈士遗属,蒋介石亲自给我批的抚恤金,5万大洋,解放以后这全都是罪状呐!老头子给我留的四座小洋楼,在三牌楼的文德 坊,全都给没收的劳……我读过书哎,是在汇文学院读地,又在军统报务培训班读地,不敢说哎,抓我坐牢时候我就说我没得文化,是文盲,这才把我放得呐……”

我不解的问王奶奶“你现在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啊?” 奶奶叹了一口气,“我也是这么说哎,可是,还是怕,还是怕哦,你不晓得我们经历的是什么,比猪狗都不如哎!……

我听不下去,一拳打在墙上,“这真他妈的岂有此理!” 我怒骂!

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压迫,才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恐惧,即便生活在了西方社会20年,这种恐惧依然如影随形,徘徊不去?!

王奶奶终于熬到了头。

她的大女儿和儿子移民后,接着第三代纷纷而来,现在又有了第四代,春节聚在一起,四代同堂,是一个热闹的大家族了。

我感到宽慰;又感到疲惫。疲惫地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了一个家族近百年的身影……

1933年,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南京姑娘王志芳,嫁给了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国民政府中央大学军事教官陈中柱。嫁给军人就是嫁给颠沛流离的生活。王志芳携着两个幼小的女儿,追随着丈夫艰难跋涉。

1941年6月5日凌晨,陈中柱匆匆来到挺着大肚子的妻子面前向她告别。“志芳,我是个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天职。我要走了,不管生男生女,都要取名陈志,要他继承父志……” 看着丈夫逐渐远去的伟岸身影,她在心中呼喊:“你一定要回来啊!”

可是将军再也没有回来

战斗结束,战场上留下的是将军无头的躯体,将军的头颅被日酋割去。

一夜之间,王志芳成了将军的遗孀,她要装殓自己的丈夫,不是无头的丈夫,25岁的王奶奶,身怀六甲,手中牵着6岁的大女儿,走进泰州日军司令部。

王奶奶清晰地记起她与日酋南部襄吉大佐的一段对话:

南部襄吉大佐喝问:你是什么人?

“我是陈中柱将军的夫人!我来要我丈夫的人头!

南部襄吉大佐:陈将军的夫人?陈将军有几个夫人?

王:陈中柱将军只有我一个夫人!

南部襄吉听后默然,将王志芳带入一个房间,香案上一个大木匣里,放着一尊大口瓶,陈中柱将军的头颅被泡在药水中。拨开亲人额前的黑发,王志芳的泪水决堤而出。

南部此时脸上没有了敌意:“我们是两个国家,陈司令为他的国家,我是为我的国家。但我们敬佩他的英勇,敬佩他的精神。”

王志芳将装有陈中柱将军头颅的木匣,紧紧地捧至胸前,走出了日军司令部的大门。身背后的日军军官齐唰唰地在给王奶奶敬礼。

据悉,近年来,陈中柱将军的墓地已经从泰州迁往盐城烈士陵园,他终于回到了故乡。

我松了一口气。

抗战,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或伟人之间的缠斗,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全民的战争,它超越于各党派争斗之外,在这场战争中,是所有的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们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独自将3个儿女抚养大的王志芳女士,已是100岁高龄,远在澳大利亚的老人不用再担心什么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清理阶级队伍,下放农村运动不用再担心派出所里自己的档案。

自己的历史,是自己写的。

老人米寿已历,100岁寿诞将临,王奶奶,好好保重,还有茶寿等着您。

做好爸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做好爸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Baby(网络图片)

有一位高僧,他收了一位瞎眼的小和尚为徒。小和尚聪明伶俐,却因眼患残疾而缺乏自信,高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日,高僧将小和尚叫到跟前,让他将一套经书送到东方某国最大的一座寺庙中。小和尚犯难了。一个瞎子如何能够千里迢迢去送经书呢?高僧看出小和尚的顾虑,将一块绢书交到小和尚手中,说道:这是一张地图,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你可以将这张地图拿给别人看,让别人给你指路。要切记,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看地图。

小和尚谨遵师命出发了。一路上,他千方百计地打听去东方那个国家的路线,途中经过了许多地区,吃了不少苦,但他终牢记师傅的叮嘱,没有打开那张地图。终于到了旅途中最艰难的时刻,他拿出怀中的地图向别人打听,但路人都说那根本不是什么地图,而是一块普通的绢布。小和尚傻眼了,这分明是师傅给的那块绢布,上面怎会空无一物呢?小和尚冥思良久,终于领悟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师傅是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啊!靠着机智的聪慧,小和尚终于渡过了难关,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教子智慧

摸索才有前途,人生就是边走边唱丶一坎一坎过来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往往缺乏一种民主姿态,颇有一种句句是真理的味道,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让孩子事事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孩子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独立意识丶自主精神被压制,严重影响他们行为的主动性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毫无原则的放任自由,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教育丶培养孩子树立是非观念,不悉心指导其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那也是绝对错误的,其后果也十分严重。关键在于父母要在正确的思想支配下严格区分孩子的独立性与放任自由的界限,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枝巧。

让孩子独立克服困难丶达到目的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当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想有一定困难度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以培养其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但这个“度”必须是通过孩子的努力必定能完成的“度”,否则事与愿违,孩子会因此产生厌倦丶失去信心乃去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

 

(来自:Vision Times)

金钟《唐德刚和他的三峡史观》

本文摘自2009年12月《开放》,作者金钟 《唐德刚和他的三峡史观》。

唐德刚教授二〇〇一年初患中风时,闭门谢客,曾致电问候,后来听说病情好转。不料前年再度中风,举家迁往加州,终于十月三十日不治,享年八十九岁。唐教授是当代海外史学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给予《开放》杂志的教诲令我难以忘怀。

初识唐教授已是十七年前的事。一九九二年七月,赴台北出席《传记文学》三十周年盛会,社长刘绍唐先生请唐德刚教授来演讲,并引荐我去拜访他。在台北车站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廉价房间里,我和这位心仪已久的学者谈了约两个钟头。我是有备而来,录音机、相机随身带,他爽快地接受事先没有约定的采访。我向他请教有关办中文杂志的问题。当时本刊还在草创期,压力大,每期的人物专访不可少,有些访问是即兴式的。没想到这篇题为要珍惜方块字的访问刊出后,台湾、东南亚、美国都有媒体转载。唐教授说古论今,谈重要文章也可写得有趣。引证生动,坦诚说他的中文与英文能力。强调中国文明是方块字传存下来,拼音文字不能代替……我根据录音整理,只有两千字,现在看来还是精采可读。

为《开放》写长篇评毛文章

想必唐教授也很满意。因此,接下来,在一九九三年八月号,他应邀为我们写长篇的《毛泽东成败浅说》,连载到十二月号《批毛》大专题。这对我们这本刊物是很大的荣幸。他写道:“试评毛公,虽百万言,岂能尽其一面。今承金钟主编不弃,越洋索稿,急如星火,谨以抽象文字与读者摆摆龙门。方家乞毋笑我。”

文章从毛何以能打平天下写起,拿毛与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周恩来、张国焘、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等相比(说他有张国焘评“刘有妇人之仁”的录音访问),断言毛在中共最高地位之形成绝非偶然,他说:“作开国之君者要雄才大略、文武兼资。更重要的还须泼皮大胆、心狠手辣;行为上要带数分流氓,几成无赖,才能打得江山,坐得第一把交椅。古人说“自古帝王多无赖”,至理名言也。”他说“毛反右、引蛇出洞、脸不红、皮不皱,这就叫耍赖皮了,就是无赖了。”

他将毛之霸业,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起分为前后两个二十年。说中共八大之后的政治运动“无一不是血淋淋、人头滚滚”,“无一不是毛一手搞出来的”。“最后,能免于亡党亡国者,也真是个历史上的奇迹”。他写道:

“朋友,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所有暴君所杀的人加在一起,都抵不上毛泽东一个人所干的啊,他自说“比秦始皇要厉害十倍百倍”,其实他已打破世界纪录啊!”

唐德刚的历史分期说

他解释为甚么中共会把时针倒拨六百年,堕落成封建帝王如朱元璋那样最反动的政治集团呢?原因是“毛的个人性格只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他可以做皇帝不能做总统,毛公以七分传统流寇,三分二百五的现代革命党的混合体”,权力无限,又没有一个合法的接班制度,独裁之下,就无不滥权、无限制的腐败。他设想,“毛在建国之初,若有华盛顿的胸襟,按宪法由毛刘周林邓顺序轮流坐庄,我相信,麻将不到八圈,一个新的政经制度,便会在中国慢慢成型,历史三峡,便不会再延长了。”

近日,大陆作家傅国涌先生纪念唐德刚的文章送别唐德刚先生,重点推介唐教授的三峡历史观,受到各方重视。在唐教授生前,我也就此向他讨教过。而一九九三年他为《开放》写的那篇评毛文章,正是以此史观作为评毛的理论归结,比他一九九六年九月在台北《传记文学》发表《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提出二百年出三峡说,要早三年。

基于早年在大陆接受的唯物史观教育,唐教授深感我辈的困惑。马列哲学将人类历史画分为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五个阶段。并以此作为共产党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即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因此,官定历史分期便已不是一个学术研究范畴,而成为国家政治与法律的前提,成为从宪法到教科书到文艺、传媒的天经地义,不容挑战,不容争议。“反社会主义”便是天大的罪名。来到自由世界后,我的思想探索之一,便是对此历史分期论的好奇。

原来,从欧美到港台,这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可以有各种观点,而且绝不成为一个影响公众生活的话题。就史界的看法而论,中西历史分期又大有区别,比较多的倾向于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三阶段论。对马克思的五段论,咸认为不适用于中国历史,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中共将一八四〇年以后的百年中国社会定义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是诸多非议。但是秦朝和鸦片战争作为两个历史的分水岭,有相当的共识。有一种三段论,即秦以前为氏族封建社会、秦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为皇权专制社会、辛亥以后为共和时代。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即以此三段论为基础。他于一九九〇年首次提出三大阶段,两次转型之说。他认为,中国历史第一段是先秦的封建社会,第二段是皇权农业帝国,第三段是民权开放的工商社会。第一至第二段的转型,从战国到秦帝国,大约三百年。第二到第三阶段,从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打开天朝大门开始,约需二百年时间,即到二十一世纪四、五十年代,才能完成中华帝国到一个真正现代共和国的转型。他将这二百年比喻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三峡”。两次转型说,是他的独创。

对“历史三峡”的精采描述

唐教授在本刊九三年八月这样描述:

“这两个转型世纪在我们的中华五千年史上,实在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深滩险崖的历史三峡。我们这条“中华文明号”大帆船,于一八四二年自夔门进入三峡,顺流而下,千里江陵一漩涡,其是惊险莫名。沿途且修且补,并改造加装新式马达,实在艰苦不堪。计从巴峡穿巫峡,一路上我们从一般乘客中临时培训的传统梢公和西式舵手,又逢滩必换,遇峡即改。而顽固的梢公、幼稚的舵手,才能不同,个性回异;把舵争权,又各不相上下。以致逢崖触礁,遇滩搁浅。而乘客之中,又各私其党,嘈嘈杂杂,莫衷一是,弄得船翻船漏,溺尸如麻……朋友,我们通过这条历时二百年的历史三峡,真是惨痛不堪!你我都是这条破船上的乘客。大难不死,算是命大,沉尸江底的同胞难友,也只好说是在劫难逃,向谁抱怨呢?”

文章说,西太后、孙、袁、蒋、毛、邓便是这条破船上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梢公和舵手。毛在毛派眼中也不是好舵手。毛晚年患白内障,完全失明,还要口授最高指示“瞎指挥”,这种怪现象,不独非洲最落后的部落小邦未尝有,我国历史上四百多个皇帝中亦未曾一见。

唐教授的历史三峡观,虽不是宏篇钜制构成的大理论,但以国人喜闻乐见形式道出,自有他的匠心独具之处。撇开马列教条,将中国历史分为“先秦、皇权、共和”三段,是有眼光的概括,而提出“近代中国需二百年转入共和民主”,更是显出对中国近代史深刻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今日中国虽不是慈禧太后半个月花掉买“吉野号”战舰的钱而大败于日本的时代,但是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又何曾弱于毛皇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何曾在神州大地结出民权之果?中国还在转型的痛苦中。

通古今之变的大视野之见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来访,北京接待这位准备委屈求全的贵宾,竟是有如防贼一般,封杀他与中国民众接触的任何机会,一个拥有全球第一外汇金库的大国,其自立风度,又比一个非洲小邦好在哪里?

唐德刚提出二百年转型的估计,和时下海外的一派预测也相去不远,有苏联共产帝国老大哥转型的殷监在前,哪怕你高楼起得遍地是,哪怕你宴宾客如奥运、世博,该来的迟早会来。唐德刚的结论是:“三百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取向,也是中国近代政治社会转型的主要目标,便是由无限制的极权,转向有制衡的民权。要达此目标,中国老百姓虽然还有三、五十年的苦日子好过,但守得云开见月明,黑猫白猫搞久了,黎明总归是会出现的。”

这是唐德刚自称“积数十年治学与教学所得”留下的一份遗产,他希望国族的命运经过这样一番痛苦的转型,变五千年的“帝王专制史”为今后五千年的“民主政治史”。纵观今日海外卓有地位的人文学者对“中国崛起”的一片井蛙阿谀之声,便倍感历史三峡论乃是唐德刚通古今之变、苦心孤诣的大视野之见。

优美文风温柔敦厚令人向往

唐教授留下的为更多人赞赏的,是他的文风。他曾告诉我,二十七岁来美国,在写《胡适杂忆》前二十年不写中文(他是二战后留美潮的一员)。但现在已是海内外中文写作的一名大家,文学史家夏志清称唐德刚是“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说他的文章气势极盛又妙趣横生。现在被誉为“唐派散文”的文字风格已传遍包括大陆的中文世界。这种文风最大的特色就是质朴,不炫耀,带有幽默感,斯文而温厚。非常令人向往。学贯中西而没有架子派头,今有几人?他自道:“写了就是写了,最多只可说是一个流浪海外的中国知识份子,对他祖国的语言文字难免有一些留恋的温情而已。偶逢岁暮周末,孤灯默坐,拿起笔来,东写写,西写写,也可聊遣长夜,甚或享受一点他人所不能体会的孤独的乐趣。”

他初到美国十年时,一首《金陵怀古》的情怀可谓终老未改:

孺子沿街赤足,青山为雪白头,

金风如剪月如鈎,记取秦淮别后。

临去且行且止,回头难拾难收,

错从苦海觅温柔,曾把鲛绡湿透。

一九八〇年,唐德刚回安徽家乡探亲,获悉大饥荒真相,幼时玩伴全部饿死,一堂兄全家死绝,顿时为之战栗不已,伏案大哭。他说读史“大饥,人相食”没想到竟发生在自己家族中,且隐瞒二十年才让人知道。安徽一省饿死数百万人,还说是“三年自然灾害”!这对一位去国怀乡的史学家,真是情何以堪。

和唐教授最后一面,大约是十年前,香港回归后一、二年,我来纽约,友人保华夫妇请我与唐德刚教授饮茶于中国城。那天他一身蓝色绸棉袄,询问九七后香港报界状态,我引刘绍唐之语几分无奈地说:“出一期,算一期。”他笑道,你不要小看了,一本杂志就是一只军队,你就是总司令呀,不能轻言战败。我有幸相识的纽约三老(唐德刚、董鼎山、夏志清),他们都是那样古道肠热,看尽天下炎凉,却永怀一片赤子之心。眼看世道变迁,哲人凋零,我们只有以景仰感恩的心情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