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商黄煜坤遭绑惊恐 获救频道谢

 

 

富商黃煜坤遭綁驚恐 獲救頻道謝
(中央社新北市28日电)香港东方明珠集团主席黄煜坤遭绑38天获救,警方攻坚时肉票惊恐,获救後频道谢,还说「以为活不了了」。

新北市新店警分局今天上午召开记者会,会中富商遭绑及警方攻坚画面曝光,警方指出,黄煜坤被藏在工寮的一间小房间,内部简陋,仅有一张薄床垫,铺在地板上供黄煜坤休息及睡觉。

警方说,小房间窗户遭黑布封住,警方攻坚进入时,肉票眼睛被蒙住,过程中肉票相当惊恐,警方则安抚情绪,强调是警察进来救他的,还安抚说没事了,全身是伤的黄煜坤则脱口说出「以为活不了了」,一直谢谢警方相救。

警方表示,嫌犯曾利用电子邮件联系家属,邮件附有一段影片,画面拍摄黄煜坤坐着看「人间福报」,黄煜坤面对镜头用粤语说出要求赎金的内容「宝贝女儿,爸爸请你,今天是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请你前来协助妈妈,於明天将我的欠款馀额电汇出去,意志要坚定点,等我回来,大家平安一起去吃饭,爱你。」

警方强调,专案小组比对报纸发现,画面中报纸的出刊日期是10月22日,证实黄煜坤仍活着,研判黄煜坤被要求高举报纸,是要企图掩饰藏匿的地点特徵。

黄煜坤9月遭绑架勒赎港币7000万,专案小组昨天深夜11时在云林救出人质。新店警方在台北地检署检方指挥下,昨天凌晨在高铁桃园站丶台北市松山丶云林等地,陆续逮捕涉嫌绑走人质的蔡姓主嫌等15人。

黄煜坤来台就医,9月20日在新北市新店遭掳,警方成立专案小组搜救,并分析相关情资,历时1个月,因案发初家属都没有接获勒赎电话,让外界一度质疑是黄男为躲避香港涉及的诈骗官司而自导自演。

 

韩中日召开高官会议 磋商峰会事宜

 

韓中日召開高官會議 磋商峰會事宜

 

(中央社首尔28日专电)南韩政府消息人士今天透露,韩中日3国最快将於明天举行高官会议(SOM),就计划於11月1日举行的韩中日高峰会议议题等进行磋商。

南韩联合新闻通讯社报导,韩国外交部次官补(部长助理)金烘均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丶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杉山晋辅将出席会议。会议将讨论3国可望在高峰会议结束後发表的联合声明内容。

 

欧洲手机变便宜 2017年不需漫游费

 

 

A paper with the word "Roaming", crossed out, is seen on the desk of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during a debate in Strasbourg, March 11, 2015.            REUTERS/Vincent Kessler
A

(中央社史特拉斯堡27日专电)欧洲议会今天表决通过欧盟执委会提出的取消漫游法案,确定从2017年6月15日起,在欧盟区域内使用手机将视同单一市场,不再需要支付漫游费用。

欧盟执委会今年7月为了推动欧盟数位市场一体化,决定从2017年6月15日起取消欧盟会员国28国境内的手机漫游费,意味着消费者在欧盟境内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打电话丶传送简讯或上网,都将支付相同费用。

这项法案今天在欧洲议会以665票同意的高票数表决通过,也为欧盟数位市场一体化进程推进一大步。

欧盟各国将先从明年4月30日起下调漫游费用,至2017年6月15日起全面停止徵收。在明年4月底到正式取消收费的过渡时期,消费者使用手机的费用将只有目前的1/4。

过渡时期,手机通讯费将从现有的每分钟19欧分下调到5欧分,简讯也将从每则6欧分降至2欧分,网路漫游也将从20欧分降至5欧分。

 

心委屈了丶钱没给到位?谈员工激励的「农药与肥料理论」

Image当我是一个工作者时,我最关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工作内涵,是不是我喜欢的事丶是不是有发挥的舞台。二是工作酬劳,也就是所得回报。

因此当我升成主管时,我也将心比心,仔细的调整每一个部属的工作,务期是他们喜欢且能发挥的工作;也尽量可能的给他们最好的回报,希望用较高的金钱,获得同事对公司较高的认同。

但似乎做不到,首先是工作内涵,所有的工作都是有趣与无聊并存,要让人人满意根本不可能;而所得回报,更与公司营运息息相关,一旦公司营运不佳,不要说较高的所得谈不上,连合理也不可能。

就这样,我长期处在困扰中,不但达不成公司的目标,也觉得愧对团队与部属。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当时担任台大教授的王志刚先生的讲演,我终於豁然开朗,那就是「员工激励的农药与肥料」理论。王老师把激励工具简化为两种:农药与肥料

好比种果树,要让果树长得健康,农药是必要的,可以防范病虫害。要让果实长得又甜又大,肥料也是必要的。

农药与肥料是农夫手上两种重要的工具。换成主管,要让部属士气高昂丶绩效良好,也有农药与肥料两种工具,问题是,所有可能的激励工具中,何者是肥料?何者是农药?薪资丶奖金丶认同丶肯定丶福利丶升迁丶工作舞台……,其本质上有何不同?

多用奖金,辅以主管的关心认同肯定
王志刚老师的说法:农药是消极的,只能避免果树不生病,不能使果实长得大又甜。而肥料是积极的,才真正可使水果长大丶长多丶长甜,主管应该多用肥料,才能使部属绩效良好,而农药则应少用或只在必要时使用。

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过去我最重视的物质回报——薪资,竟然是农药,而不是肥料,不但不能常用,而且用多了还副作用严重,伤害极大。

王老师举例:薪水是工作者正常的回报,给少了,工作者会很生气丶会怠工丶会不平,就好像果树生病了一样。如果给多了,麻烦更大,因为当事人虽然一时满意,会暂时性提高工作绩效,但时间一长,对高薪水也就习以为常,不再有激励效果。

可是对其他工作者而言,某人的高薪,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别人反而会因而「生病」丶怠工,对其他人的伤害极大。

因此,正常结构性的薪资,百分之百是农药,对工作者完全是消极性及防御性的激励工具。 至於非正常结构性的奖金,则具有高度的激励效果,会鼓励工作者,产生积极的绩效提升。

进一步分析,主管的关心丶认同丶肯定……,这些非结构性丶非人人一体适用丶非人人可得的工具,则是肥料,会产生激励效果。 根据这个理论,我得到清楚的启发。

什麽是农药,只要是常态性丶结构性丶一体适用的工具如薪资丶加班费丶福利……,都是只能防止工作者不生病的农药。 而肥料则是非人人可得丶非常态性丶非结构性的工具,如功能性丶偶发性的奖金,主管的认同丶关心丶肯定丶赋予重任等,这些是肥料,会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

从此以後,我在主管工作上豁然开朗,给薪资丶订福利,我审慎以对,重的是公平,而不是绝对值的高低。绝对值的高低,反映的是公司整体营运的结果,全公司的人,从老板到基层员工,每一个人都应对营运结果负责,也要对整体的薪资水平负责,不全然是主管的责任。

主管的责任是给每一个人公正丶公平的评价,给每一个人相较他人而言相对合理的薪资。

激励工具要适时适用,不能常用滥用
另一个彻悟是,我真正了解了激励的原理:任何的激励,都是一时一地的,不可能持久,只能暂时性的刺激,因此任何工具,只要变成永远的丶常态的,就不是激励工具,薪资丶福利就是典型的代表。

激励还有另一个特性,就是独特与稀有,如果工作者收到一个人人都有的礼物,他是不会有感觉,也不会被激励。

同样的,如果工作者得到一个奖赏,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也一样不会被激励,奖赏是额外且不期然的,激励的效果最大。 这让我想起在政大流传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知名的政战将领,在政大开课,他极擅长收拢同学,有一个杰出学长毕业时,这位老师把他找来,拿出一个手表,说:「这是老师珍藏的纪念手表,送给你留念。」这位学长当场感激涕零,可是事後发觉许多同学人手一只表,感激之心也就淡了。 激励工具要适时适用,不能常用,不能滥用。

许多业务单位,常举办各种业绩竞赛,时间一久,竞赛的激励效果钝化,最後只好不断的增加奖励金额,才能勉强有效,这都是激励工具常态化之後,就不能奏效的原因。

了解农药与肥料的道理後,偶发性的奖金丶认同丶肯定丶赋予工作者的责任舞台,变成我最重视的工作,务期让每一个好的部属,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

可见虽然如此,经常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个要离职的小朋友,在我一再逼问下,终於坦白,他告诉我:在他工作的这几年中,我除了指责他的缺失之外,从来没有一句肯定的话!

他的话,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对他的工作大致是满意的,甚至是非常满意的,但我仍然疏忽,没有适时给予肯定,差一点酿成好部属含恨而去的悲剧。

这个案例说明的是,物质的回报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重视丶肯定,有时还更重要。

薪资与激励无关,主管才是关键
许多的新手主管就不容易明白这个道理。有一个主管,不断的替他的部属争取加薪,刚开始,我基於支持给予同意,但其後我就发觉不对,他的单位调薪的频率高丶幅度大,但相对的绩效却不彰。

我仔细了解之後,终於明白,根本是这位主管能力有问题,能力丶格局不足以服人,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薪资上当滥好人,才能勉强获得部属的认同。

这背後显示另外的问题,就是领导者是否能力出众丶被信赖丶有魅力丶有权威,如果是被部属信赖,他的一句话丶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发挥激励部属的效果,都是效用卓着的肥料。

反之,如果一个主管眼中认为只有金钱与物质才是有效的激励工具,背後反映的不是他的价值观,而是他根本不配做主管,是他的才德不足,是他得不到部属的信赖,因此他的关心丶认同丶肯定,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许久以来,其实薪资早已被我从激励工具中排除,薪资是正常的工作回馈丶评价。与激励根本无关,我也不相信加薪会让工作者更努力,工作者投入工作的程度永远吻合他心中对所得的评价,绝对不会有人认为自己的薪水被高估,而用更努力来回报公司。

较常见的是有人认为薪水被低估,而心生怨怼丶消极怠工。如果评价员工薪资,给一个员工「不满意但可以接受」且相对同事之间相对公平的薪水,才是企业经营最有效率的薪资结构。

除此之外,肥料的运用,就应该更放手去做,不时发奖金丶不时给予工作者肯定丶不时关心丶不时赋予更大的重任,只要不要弄到人人有奖,出现反效果,肥料多,用农药适度用丶慎用,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的激励课程。

一次就把事情做完丶不同时处理两件事!拥有超级执行力的6个秘诀

Image在美国《Inc.》杂志网站就指了高效工作者聪明处理事情的六种方式,不仅简单学习,更能让繁杂的事情皆有效完成。这六种方式如下:

1.一次就把事情做完
拥有高生产力的工作者,绝不将待办事项延後处理,或是只把事情做到一半就转去做其他事情,结果自然是每件事情做个半吊子,一件也无法完成。一再把工作堆积,只会大量浪费时间,email稍後才寄给客户,晚点再拨打电话给厂商,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行为。将心思专注於当下,便能快速处理好每件事情,如果无法应付,就果断地找寻他人协助。

2.为明天做好准备
永远在下班前,为明天做好规划。用轻松的心情,思索未来执行的大方向,这方式不仅能帮助回顾一日的绩效,也同时让明天的自己,持续拥有高效率生产力。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掌握初步策略,隔天工作便能更容易上手。

3.按流程准时开会
会议是职场中最浪费时间的事情。拥有超级执行力的上班族,每天都有既定行程,因此准时开始丶结束会议时间,绝对是最高法则。一旦掌握流程,便能有效控管时间。

4.适当说不
高执行力的人会果断说「不」。随着职位升迁,责任也会随之增加,即使能力再强,也必须学习适当拒绝。面对既不重要丶又不紧急,往往只是来自人情压力的事情,优秀的工作者不会说「我不确定我可以」丶「我不一定能做到」,而是婉转但明确地回绝要求。如此一来,才能将手上的工作投入最大精力,并展现更好的结果。

适当拒绝能让工作效率提升,按着计画执行;反之如果畏惧说「不」,工作压力不但会加重,还可能很快出现职业倦怠。

5.特定时间看email
千万别让繁杂的email一再打断工作。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率,高生产力的上班族会找固定时间浏览email,并归类寄件者的资料。重要客户丶供应商优先处理,其馀信件则等待工作告一段落,或设定自动回复,告知对方回覆时间。

6.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超级执行力的工作者知道,一心多用是职场中扼杀效率的最主要根源。当脑中需要思考不同的两件事,繁杂的资讯将形成乱流,使思维打结,进而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此一来,不仅无法同时达成目标,更有可能拉长工作时间。

史丹佛大学研究也显示,认为自己能同时处理多项事情,并因此提升工作绩效的人,其实表现远落後於专心处理单一事项的同仁,背後原因在於,零散的资讯,使人脑无法完整组织架构,并造成各种讯息互相干扰。

把事情做好还不够!高效领导者需要这4种特质

换句话说,想成为高效能的领导者,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丶关系管理能力,比优异的聪明才智与专业技能更重要,也是高层选定拔擢人选时的决定性依据。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待人处事自律丶冷静
高曼将情绪智商分为4个面向: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丶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丶社会认知(Social Awareness)丶社交技能(Relationship Management)。

自我觉察是组成情绪智商的第一要素。简单来说,就是「深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绪丶弱点丶需要丶力量及动力从何而来,会造成什麽後果。有强烈自我觉察的人,知道自身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比方说,有强烈自我觉察的人,懂得期限很紧迫会让自己表现欠佳,就会事前仔细规画,并提早完成工作。他们也懂得何时该寻求帮助。对於在工作上要承担的责任,会经过仔细的衡量,不会要求接下自己知道无法独立负荷的挑战,而是用自身的长处应战。因为有自信,他们不但清楚知道丶也能放松谈论自己的限制和优点,通常也渴望听到建设性的评论,追求成长。

想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从诚实评量自己开始。罗列出曾经完成的事迹丶犯过的错误,客观地厘清自身的优丶缺点,掌握自己能力所及与不能及的事情。

在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知道自己容易被哪些事激起情绪丶冲动後,我们还需要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当中最常被提起的能力,就是「自律」。

懂得自律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谨慎选择要说的话,冷静处理问题,有助於创造一个信任与和平的工作环境。试想,要是主管一生气就对着团队拍桌子大吼大叫,刻薄地丶责备丶谩骂员工,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很难留得住人才,公司也会动荡不安。

另外,「积极」也是自我管理的一大课题。高曼指出,几乎所有高绩效领导者都具备积极的特质。

积极的人通常对工作抱有热情,会寻找有创意的挑战,热爱学习,对於工作表现良好引以为傲。他们有看似用不完的能量,只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有这种能量的人,大多看来不安现状,时常会困惑於为什麽要用某种方式丶而不用另一种方法做事,因而喜欢探索新的做事方法。

透过自我觉察不仅能了解丶管理自己,对於理解他人也大有帮助。因为知道自己遇到哪些事会愤怒丶感到挫折,那麽当其他人有相同遭遇时,便能感同身受,而这正是社会认知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就是「同理心」。

Image

具备换位思考能力,人脉网络广阔
在团队合作已经是重要工作方式的今天,具备同理心的领导者,较能够站在组织中的各个位子上,设身处地考虑每个成员的情绪,妥善处理冲突;也能够站在个别员工的处境,思考什麽样的回馈方式,更能激励他们学习成长,什麽时候又该督促及评论,帮助部属提升工作能力,增进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为组织留住好的人才。

最後,为了让自己工作进行得更加顺畅,好的领导者还必须具备管理人际关系与建立人际网路的社交技能。

一听到社交技能很好的人,你脑中冒出的印象可能是很懂得交际,朋友满天下。不过,这只是表层,在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念:没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可以靠自己独立完成。因此,他们之所以拥有广大的人际网路,是为了当工作有需要时,有人脉能够支援,更快丶更有效率地达到目标。

毕竟,领导者的工作是让其他人把工作完成,而社交能力可以让这件事情变成可能。

话中有话!老板这9句话,原来不是你想的那样

Image有时候,老板嘴里说的话,可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面对这种老是不把话说白的主管,你得学会读懂他心里真正的潜台词,以下整理出部属最常猜错老板心意的9句话:

「好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在老板丶部属意见僵持不下後,老板一句「你自己看着办」只是气话,绝对不代表他打算交由部属决定。通常,老板是在暗示:「我并没有被说服。」希望部属能体察老板的心思丶顺着老板的想法再考虑。

「让我再想想。」
老板看完你的报告(提案)说:「我再想想。」其实是在暗示你:「内容有点问题丶不够周延,你再回去想想吧!」这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主动找到不足,重新向老板补充报告,而不是被动地等老板告知想法。

「有没有更实际的办法?」
在商业世界中,最「实际」的问题就是「金钱」。但是预算丶资金不足,对老板而言是最不想承认丶也最头痛的问题。因此,当老板要求「更实际的做法」,就代表他需要「更省钱的做法」,赶快修改方案,为老板节省开支吧!

「最近工作都还顺利吗?」
当老板关心起部属的工作时,是在礼貌问候,并不是真的想从部属口中听到「不好」「不太顺利」等回答。如果工作不顺利,平时就该告知老板,永远不要等老板问起才报告坏消息

「聚会我就不用出席了吧?」
同事在下班後相约聚会,老板却以「有我在,大家会放不开,我就不去了。」为由婉拒,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其实心里正在等着部属「说服」他参加。除非老板举出明确的理由拒绝,否则老板愈婉拒丶部属就要愈努力劝说。

「如果我工作时有什麽不足,还请大家多给我提提意见。」
老板公开接受批评,通常只是展现亲和力的手段,实际上,还是希望能听到几句好话。不管老板表现得多民主丶开放,这种状况下,最好的回应仍是给予赞美,「逆耳忠言」应该私下说,在公开场合反而会害老板丢了面子,拒绝承认。

「……」(沉默不语)
当老板用沉默回应你的提议,通常有两种涵义:若这个议题牵涉公司重大决议,表示老板还在谨慎考虑中;若沉默时间超过10秒,老板又盯着你看,表示你提供的讯息还不够完整,请以「还有需要再补充丶解释的地方吗?」打破沉默。

「我这个人也没什麽爱好。」
有些部属会藉由找话题丶送礼物等方式,与老板打好关系,不过,不喜欢部属献殷勤的老板,就会冷淡婉拒:「我这个人也没什麽爱好。」暗示部属停止这些小动作,将心力专注在工作岗位上丶取得佳绩。

「这话我只和你说。」
当老板提起机密,表示唯一被告知的你,将会承担比别人更多的责任和期待,若发生相关损失,也可能会成为代罪羔羊。可以对老板说:「我的口风不是很紧,会不小心说溜嘴,还是别告诉我吧!」以求自保。

中国打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犯罪”重点在“国家安全”,  

这一运动由公安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法院和检察院联名,一般认为是由中央政法委或者国安委层面发起,虽然打着传播淫秽色情节目的名义,重点其实落在“国家安全”,官方显然认为网络电视,尤其是通过网络收看海外电视台“危害国家安全”。

官方称,生产、销售、安装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利用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实施传播淫秽色情节目、危害国家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文件要求,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和新闻出版广电行政主管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危害性”。

根 据该文件,所谓的“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主要包括三类:“电视棒”等网络共享设备;非法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内置含有非法电视、非法广播等 非法内容的定向接收软件或硬件模块的机顶盒、电视机、投影仪、显示器;用于收看“非法电视、收听非法广播”的网络软件、移动互联网客户端软件和互联网影视 客户端软件等。

根据中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从事生产、销售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含软件),以及为非法广播电视接收软件提供下载服务,为非法广播电视节 目频道接收提供链接服务等营利性活动,扰乱市场秩序,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数额在一万元以上,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或违法所 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按照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对于利用生产、销售、安装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传播淫秽色情节目、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的,还可根据其行为的性质,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实施上诉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新闻出版广电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法治安管理行为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官方要求, 各地各部门接此通知后,应立即部署贯彻执行。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和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打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的“主动性”,加快查办工作进度,提供工作效率,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有这样的主管,是你的幸运!7种值得跟随的好主管

美国知名公关与商业礼仪专家丶棕榈滩礼仪学校(The Protocol School of Palm Beach)创办人Jacqueline Whitmore,就在《Entrepreneur》杂志的网站上,分享主管受人信赖丶拥戴丶尊敬的7个特质。若是身为部属,不妨以此来测试带领你的老板,他的「好主管指数」有多少?若是身为主管,也请努力培养这7种特质:

1.诚实以对
现今的社会充斥丑闻和骗局,信任度是立基於平日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否被人们看见,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绝多数的企业,也都把诚实列入选才的重要考量。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处处是尔虞我诈的行为。但是不管外在环境多竞争丶多恶劣,面对自己的团队成员,好主管都应该把在外厮杀的那一套收好,尽可能在团队内做到公开透明,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主管,很难走得长远。

2.信守承诺
当一个人无法实践承诺的那一刻,长期累积的声望将逐渐消失。每一次对任何人或事许下承诺,就获得一次机会去提升信任指数,不过相对的,也有可能因此而降低。

言而无信往往是直接导致一个人声名狼藉的原因。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说到做到的主管,也才能获得部属同样对承诺说到做到的回报。那些说好的加薪丶福利丶资源或协助,一旦跳票,也许部属会表现出不以为意的样子,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当中造成的伤害与裂痕,需要更多的时间与代价来弥补。

3.勇於承认错误
错误是职场上无可避免的状况,即使发生了,成功的管理者和企业家也会立刻专注於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非一直缠绕着失败打转,他们都了解唯有快速的处理问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团队领导上。决策错误丶遭遇失败在所难免,对团队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快速修正的能力。若是碍於主管个人面子或是其他因素,刻意回避大家心知肚明的错误,这不仅严重打击士气,团队还需要花更多心力去圆这个错误,很可能一步错就步步错下去。相反地,若是主管对自己的错误勇敢承认,才有可能集合团队的智慧去改善,而愿意承认自己错误,通常也都是负责任丶有肩膀的主管。

4.准时
这无需多做说明。一个开会带头迟到丶工作进度总是拖延的主管,很难被部属贴上「可靠」的标签。一个不可靠的主管,要如何让别人愿意跟你一起打拼?

5.不口出恶言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会深刻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一个频频在部属面前粗(脏)话连篇的主管,尽管未必是针对任何人,但这都显露出这个人不成熟丶没耐心丶缺乏自制力等缺点,这样的缺点,很难获得团队成员的尊敬。更重要的,这很可能显示出这是一个毫不尊重其他人的主管。

6.优雅地处理冲突
职场上的冲突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如何心平气和去处理便能清楚看出他的为人风格。团队内意见不合是常见的事情,若是站在求好心切丶对事不对人的立场上,各种意见不合引起的冲突,很可能会产生出比原先更好的创意或策略。

主管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也直接决定了团队成败。一个没人提出反对意见的团队,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群不思考丶等待主管一声令下的工作者。身为主管,不仅要有优雅解决团队内冲突的本事,一旦有部属在公开场合反对你的想法与决策,先别急着动怒,如果对方说的更有理丶想的更完整丶看的更透彻,请直接参考上面第3种特质。

7.不过河拆桥
拥有这样特质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不现实丶待人温暖的个性。这样「与人为善丶不与人为恶」的主管,一方面往後职涯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可能很高,身为他们的部属,自然有机会跟着沾光,另一方面,纵使没有利害关系,他们也会很乐意在往後的日子,成为适时拉部属一把的贵人。

Jacqueline Whitmore在1992年,曾因为裁员而失去工作,即使这样很容易就和之前同仁没有牵连,她依旧与当时主管保持良好联系。两年之後,当她去应徵位於Palm海滩的Breakers饭店,这位主管帮她写了封很棒的推荐信,因此让她顺利获得那份工作。

杜润生-既是操盘手也是策略家

他们眼中的“杜叔叔”豁达友善,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奇怪。“他既是操盘手也是策略家。”邓淮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他的动机却是最朴素的: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10月11日一早,邓淮生来到位于北京木樨地的一处普通民宅,这是杜润生的家。眼下,他的灵堂就设在这里。灵堂正中,摆着杜润生身着棕色西服、精神矍铄的遗像,杜润生生前常坐的沙发上,也摆了同样的一张,仿佛是坐在那里接待来客。

两天前的早晨,邓淮生接到朋友刘立强打来的电话,“杜叔叔去世了”,享年102岁。他意外地反问:“老人家身体不是一直都挺好的吗?”

邓淮生的父亲邓子恢、刘立强的父亲刘建勋,都与杜润生共同工作过,“是亲密的战友和同事”。在他们眼中,“杜叔叔”豁达友善,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战役——农村包产到户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奇怪。

“他既是操盘手也是策略家,”邓淮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他的动机却是最朴素的: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四个自由实际上就是市场导向”

在邓淮生的记忆中,杜润生个子不高、清瘦、脑门开阔,总是笑呵呵的,仿佛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最特别的是,吃饭时喜欢蹲着,这是家乡的标记。

1913年,杜润生出生于山西太谷县, 14岁时,考上了太原国民师范学校,7年后,进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据说青少年时代,他便展示出才华,在家乡甚有口碑,以至于同样是山西太谷人士的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曾想过把他招为幕僚,为此还专门找他谈过话。他拒绝了邀请,转而投入到拯救国家的运动中,很快成为“一二·九运动”的先进分子,进而加入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杜润生回到家乡,组织游击队抗日。既有学识,亦有风骨,更有革命经验,30岁时,他已成为太行六分区的专员。

1947年5月,为实现“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间突破,逐鹿中原”的战略反攻设想,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为筹建中原局,中央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干部,其中就有随刘邓大军南下的杜润生。

那一年,他34岁,以中原局秘书长的身份,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敌后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上,并展开了以分田、分粮、分物为主的一系列土地改革工作。

由于战争需要,邓淮生一直与父亲分离,直到7岁,才第一次见到杜润生。他说父辈们的生活重心永远是工作,杜润生常在吃饭间隙就来找邓子恢谈工作,而对儿女的要求是,“大人的事不许问,大人的桌子不许碰”。

多年以后,邓淮生也开始研究文件报告时,才发觉杜润生是名极有效率的行政干才,是“能力很强的操盘手”。在中原局期间,杜润生担任秘书长,相当于今天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整个机关的所有具体事务的执行。

一个中央精神传达,杜润生首先便要关心工作步骤的安排。比如,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则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当时,中原局刚刚改组华中局,林彪担任第一书记,杜润生便向林彪提出了疑问:“中央说今后工作重心在城市,涵义是以城市工作为中心,还是领导机关进城以城市为中心领导农村?过去,以农村包围城市,目前是否以城市带动农村?需明确具体的工作步骤怎样安排。”

就这样,他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地提出了新区农村仍有遗留问题,同时也争取到了具体的工作方法:新区当前亟须把农村工作做好,把封建残余实力、国民党残余势力肃清。

邓淮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杜润生十分务实,非常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在中南局(1949年6月,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改组为中南局)推行土改时,他发现有的干部把遵守秩序分田理解为:把地主的土地收上来,再给贫农一分了之。为此,他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反对和平分田”的工作方法,并特意指出:反和平分田,不是提倡武斗,而是要经过阶级斗争,真正发动农民。最后,通过“减租减息”“反霸”等阶级斗争,顺利完成了土改第一阶段。

土改全面完成后,杜润生和邓子恢等人在中南局达成共识:土改之后,农民刚使土地成为自己的财产,自然会要求独立经营;而在土改过程中,地主,富农都被消灭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应尽快恢复,以医治战争的创伤。于是,中南局在1950年6月发表了《发展春耕生产十大政策》,其中提出: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土地买卖、允许雇工、借贷自由、贸易自由。

在这种宽松的政策指导下,当地的农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多年后,杜润生在回忆录中写到:这(指四个自由)实质上就是由市场导向,只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

  合作化风波

1953年1月,邓子恢和杜润生同时上调北京,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的部长和秘书长。

一日,毛泽东约二人见面。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上岸后对二人说:“中央成立农村工作部,主持全国的农村工作,主要的任务是推行中央关于互助合作的决议。”接着,毛泽东提出了计划:在十至二十年内完成合作化任务,改造小农经济。

邓淮生说,这个提法使二人颇感意外,因为与之前毛泽东的观点不一致。毛泽东曾说:搞社会主义,是在20甚至30年以后,要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以后,要在人民群众都表示同意以后,再从容地、不勉强地发起全面社会主义进攻。

性子耿直的邓子恢直接说:“河南提出允许四个自由,发布公告,作用还是好的。”杜润生则谨慎地回答:“现在到了春耕时节,农村有点不安定,主要是对合作化还不摸底,不知怎么发展。”

杜润生并非不知道怎么发展。他认为,农业和工业不一样。工业从个体手工业转变成手工工场,可以搞流水作业,依靠厂房,较易实现;农业则是在辽阔的土地上生产,土地是分散而固定的,不可能把大家聚集在一块土地上,对劳动者也不能靠直接的监管,要靠生产者的自觉。最重要的是分配问题,收获是在秋后,劳动和收益并不直接关联。

邓子恢建议杜润生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上报中央。杜润生没有把握,没有写,只是告诉了当时的农工部副部长陈伯达。陈不高兴地回应说:“合作化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造。”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社会主义改革逐渐增速,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却愈发不乐观,人口增加,返销粮增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西方对华封锁禁运,粮食购销开始出现问题。

毛泽东坚持社会所有制问题才是解决生产力的关键,为此,在中央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中,两次批评了农工部在反冒进过程中“吹倒了一些不应当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对邓子恢和杜润生曾主导推行的“四大自由”严厉批评。毛重申:“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农民合作社成为必须执行的方针政策。

然而,合作社并没有解决问题。浙江省1954年有2000个合作社,1955年春时已达5万余个,但为迅速组建合作社,出现了批斗、处罚等情况,引起恐慌,最终导致1954年浙江全省耕牛减少5.7万多头,猪、羊减少1/3至1/2,并出现了卖家具、吃种子粮、逃荒、要饭、卖子女、老弱饿死等现象。

杜润生实地调研后,发现问题严重,在浙江发表讲话表示:能巩固的巩固;群众意见大的、人心散了的、强迫命令的、维持不住的要坚决收缩,“维持不下去的社,要坚决下马”。后来,杜润生因此被斥责为“要下合作社之马”。

此后,毛泽东与邓子恢、杜润生在合作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大的分歧是合作社的数量目标。毛泽东希望一年内成立130万个合作社,邓子恢则认为不能超过100万个,并因此被批判为像“小脚女人”, “前怕狼,后怕虎”,“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杜润生晚年回忆时说,“当时我睡得早,否则一定会在数字这个问题上,劝劝邓老,中国之大,计划空间也大,不必争这点数字,几年来事实说明定数字的任意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必过于拘泥。”

跟不上前进速度的邓子恢和杜润生最终在1955年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接受批评,承认了错误,接受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定性。

不久,杜润生被调离了农工部,这个部门几年后也以“十年中没做一件好事”为由被撤销。

  “初步红”

本来要被贬去海南,但考虑到杜润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干部,他被分配到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担任秘书长,几年后担任党组副书记。

彼时刚刚28岁的宋振能,在中科院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1956年,他在中科院大会上第一次见到杜润生,当时,杜润生和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一起坐主席台上。坐得有点远,宋振能看不清主席台,但被杜润生极具说服力的口才震撼了。“逻辑清晰,没有套话,不讲空话。”

1957年整风运动期间,民盟几位领导成员写了一个有关科学工作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并提出一些建议,署名的都是有名的大教授:曾昭伦、华罗庚、钱伟长、千家驹、童弟周、陶孟和。这本是响应中央号召,但在一次有关单位的会议上,被认为是反党纲领,要将署名人员全部划为右派。其余单位均坚决支持划为右派,唯有张劲夫和杜润生,为中科院的几名科学家辩护。他们提出,陶孟和本来就是抱病,是被拉着签名的;华罗庚和童弟周也只是签了个名,没有反党言论,若划成右派,国际影响不好。就这样,把几个人保了下来。

之后,中科院党组讨论两次,由张劲夫向毛泽东陈述理由,征得中央的同意,凡是国内有名望的科学家,以及和钱学森一道从美国归国的科学家,在“右派”问题上都执行“基本不划”的原则。

在中科院,杜润生主导形成的最重要成就是主持制定完成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该文件后来被形容为中国第一部“科学宪法”,简称《十四条》。

这一时期,正值“大跃进”,为克服困难,中央要求各部门拟定具体政策和规章制度,以便形成共识,把工作做好。杜润生专门派出调查组到上海调研,了解基层科研机构的真实状况。他提出几项要求:抓典型、解剖“麻雀”;追根究底,寻找原因;要求调查人员每一两天写份简报,实时汇报进展;召集知名科学家,听询意见。

许多科学家在这样严肃的调查、宽松的讨论的氛围中,都讲了真心话,甚至有人在会议中拍了桌子。最终,反复讨论形成了最终的《十四条》。

宋振能认为,《十四条》算得上杜润生在中科院的三大功绩之首,不仅因为这份文件冷静、严肃地分析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体现在其中的“破”与“立”,“动”与“静”以及对群众运动与群众路线的认识上。

比如,杜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初步红”概念:“初步红”就是指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热爱祖国的、拥护社会主义的,虽然还没红透,但已经有点红了,因此,“初步红”的知识分子不能算是资产阶级。

不只如此,他又提出了一种叫做“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思路,认为在研究所里,应由党委领导,但到了研究室,负责领导工作的是学科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则承担保证、监督的作用。

《十四条》最终上报中央,并在通过后正式下达,直接促成了1962年广州会议上对知识分子的“摘帽”行动。

宋振能当时并不知道,杜润生当时也个“犯了右倾错误”的人。他回忆,他所见到的杜润生,总是面带微笑乐观开朗,极有活力,对工作则一丝不苟。

宋振能在杜润生领导下调研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自然科学部分)》(简称“三十六条”)时,杜润生常和大家轻松地开玩笑,有空时,还去跳交谊舞。

  “包产到户”破局

邓淮生再次见到杜润生,已是文革结束,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杜润生已回北京。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张劲夫反党集团”,每个月只给11元饭钱,不准同家人见面。

邓淮生带着弟弟去看他,想了解父亲邓子恢何时能够被平反。杜润生丝毫没有对自己“待分配”的焦虑,反而安慰邓淮生,“不要急,慢慢来,放心,我的问题解决了,你父亲的问题也能解决。”

后来,杜润生亲自参与调查,调阅一切相关文件与电报往来,帮助邓子恢平反,恢复了声誉。

1979年初,杜润生调到新成立的国家农委,4年后,这个部门更名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杜润生以70岁高龄出任两个部门主任,并一直担任到1989年这两个机构被撤并。

在此期间,他主持起草的“75号文件”和五个“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中国农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邓淮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包产到户”并不是邓子恢或者杜润生发明出来的,他们只是忠实地为农民代言。

包产到户最早出现于1956年。由于对合作社不满,各地农村都出现了“拉牛退社”的风潮。在浙江宁波专区,退社户数占5%,想退社的达20%。

《人民日报》当时发表文章,题为《生产组和社员应该“包工包产”》,认为安徽芜湖地区生产组包工包产、四川江津包产到每户社员等做法“是完全正确的”。此后,这种现象随着政治运动的发展时常绝迹,但总是在政治风向好转时再度出现。

邓淮生回忆说,父亲邓子恢和杜润生都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多次下乡调研,试图为之正名。邓子恢还专门为此给毛泽东写过长信沟通。

1962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作了阶级、形势、矛盾问题的讲话,公开批评邓子恢和包产到户,指责他是站在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社会主义。同年9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邓子恢被批判成“一贯反对合作化”“一贯主张单干”“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者”,连他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也认为是“十年一贯制”“没有办一件好事”。邓子恢之后被撤职。“包产到户”也被彻底划入禁区,无人再提。

回到农委工作后,杜润生身边也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好言相劝,接受邓子恢的教训,不要搞包产到户;另一种则认为包产到户势在必行。杜润生知道,持续了近二十年的这场争论,这一次到了无法回避的时候。

尽管中国任何一次改革都需要决策层的集体合力推动,但无人能够否认,杜润生在其中穿针引线、弥合分歧、寻找能达成共识的途径的努力。在杜润生看来,“只要多想办法,就一定能解决”。

文革后的中国,农业生产仍然严重不足,农民甚至不得温饱,城市食品也严重短缺,以至于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邓淮生说,解放三十年了,还没有全面解决温饱,让党内高层十分焦虑。因此,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尽管会议决议仍然留下一个“禁区”“不许包产到户”,但总体精神是提倡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属于“政策放宽”时期。

善于解决问题的杜润生,在正式将“包产到户”提到日程上之前,曾多次探寻过中央的口风。比如在与胡耀邦讨论水利建设时,试探性地讨论责任制的问题;农业部调研人员向李先念汇报农业调研结论之后,他也私下问李先念,“中央对此事可不可以认可?”李先念回答:“为了救荒搞口粮田可以同意,但不要提包产到户。”

1980年一次讨论“包产到户”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分歧之大以至于讨论无法继续下去了。杜润生突然撇开了“包产到户”的话题,讲起了温饱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事到最后,竟然扭转乾坤,形成了著名的1980年“75号文件”,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解决温饱问题的必要措施,不能自上而下用一个模式强迫群众,群众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种举重若轻的太极手法,具备一种神奇的魔力。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曾有过描述:有些话我们说了不成,润生圆起来一说,大家就同意了。

比如,在将“包产到户”精神写入文件时,杜润生以退求进,最后出现在文件中的用语是“可以包产到队,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在描述包产到户后的农村所有制时,他想出的办法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人们说,只有他想得出这种鬼使神差的词语组合,不只决策层达成了共识,文件发下去,农民们也都看懂了,他们记住了“可以……可以……也可以……”于是兴高采烈地选择了最后那个“也可以”。

此后,为了了解多样性,寻找出路,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实际情况,终于促成了中央政府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出台以解决农村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后来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路线图”: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有容乃大

与杜润生亲密接触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是:有容乃大。无论是否同道,无论老幼,一律平等善待,包容共生。他甚至不允许别人称呼他为“杜主任”。于是,以他为模板,凡在西皇城根9号院农研所这个独特的空间里,所有人的称呼都变成了“老张”“老李”“老王”。对于他,则是亲昵而专属的用语——“老头”。

这种人格魅力,为他最后十年从政生涯赢得了巨大空间,也赢得了爱戴。以成为他的“徒子徒孙”为傲的后辈中,有王岐山、陈锡文、周其仁、林毅夫、翁晓曦……2005年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一次市委开农村工作会议上说道:“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北京市整体的现代化……”这正是20多年前杜润生一次讲话的翻版。当时他说:农民不富,中国不会富;农民受苦,中国就受苦;农民还是古代化,中国就不会现代化!

90岁后,杜润生便渐渐失聪,依靠纸笔与外界交流,后来,长年卧病在床。

但他并未放弃思考。他总结说,自己在80年代参与的中国农村改革只不过是些“便宜”的项目,如想再向前进一步,便需触动深层结构。

2000年,他为向朱镕基谏言的李昌平著作写序:“李昌平不是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但以一个乡党委书记身份,系统提出、用数据说话、用切身经历讲话的,他是第一个。他告诉我们:除了在走向繁荣文明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看到的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乡土中国’……农民事实上已经沦为二等公民了。”

而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对“乡土中国”和“凋敝的乡村”的全面关注还要再等上10年。所论述的不过是杜润生退休后反复强调的主张——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给予自由迁徒权,平等受教育权,减轻税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民主自治制度,鼓励农民成立保护自身权益的组织。

但没有一个人如他说得那样真切而令人动容。2008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位领导同志说过:新中国是用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由于通过乡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胜利,所以牺牲的人中农民占大多数……中国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农民革命……为解放农民而奋斗,也就是为我国大多数人解放而奋斗。”

退下来后,下属们依然为杜老保留了一间办公室。房间不宽敞,堆满了书,需台灯常明方能融化一些灰暗。住院之前,他每天上午8时必定坐在其间一把躺椅上。有人询问这把躺椅上面镶嵌的可是玉石,老人家淡然回答:价钱不重要,但很珍贵,因为是素不相识的农民送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