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太模棱两可,对方都听不懂?学习5种直白表达法,沟通一次到位!

Image遇到沟通障碍时,我们实在不应该对他人生气,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避免说出来的话有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发生。要做到这点,提供3个表达原则:「结论要放在段落最前面」「长句要切成短句」「删减冗长用词」。

提供大家参考。

1.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解释
「A君不像B课长擅长业务工作。」

这句话可以被解释成「与B课长不同,A君擅长业务工作」和「A君不像B课长那样的擅长业务工作」两种说法。

因此,一句话中要避免使用「像……」加上否定用语,以防产生多种解释。

2.否定句尽量改成肯定句
「如果支出申请不满1万新台币,就不用得到老板的批准。」

这句话改成肯定句就会变成「支出申请超过1万新台币需要得到老板的批准。」相较於否定语句,更容易让人一目了然。

3.双重否定容易招致误解
「如果不支付订金的话,就无法为您订位。」这句话就容易让人混淆,是要「先付订金才能订位」,还是可以「先订位,之後再付订金」。

因此,最好的说法是「一旦确认订金已付,马上就帮您保留订位。」

4.不要使用模糊的指示代名词
先看以下文字:

在科罗拉多高尔夫球场中,有比赛级的高尔夫球场丶从草地可打四百码的练习场丶假设各种状况的模拟练习场,紧邻那边的住宿丶阅览室等设施,像这类充实高尔夫球生活的设备一应俱全。

在这段文字中,不清楚「那边」指的是哪里。另外,「像这类」所指涉的对象模糊。所以改写时,这两个指称对象不明确的部分一定要改掉,才能将正确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改写如下:在科罗拉多高尔夫球场中,有比赛级的高尔夫球场丶从草地可打四百码的练习场丶假设各种状况的模拟练习场,紧邻球场的住宿饭店丶阅览室等设施,充实高尔夫球生活的设备一应俱全。

5.删去不必要的用语,改为简洁的表达
商业书信中经常看到冗长表达方式,建议最好改为简洁的表现方式。

像是「就本部门来说,将会商讨因应对策」,只要写「本部门将会商讨因应对策」即可。

别到最後一个才知道!部属讨厌你的14个徵兆

Image1.对部属直言相告,成为了你的困难
Lynn Taylor提到,如果你跟部属的关系生变了,你一定会有种奇怪的感觉,例如,当部属犯错时,你想直接点出对方的错误时,你却担心这个丶担心那个,无法直接点出部属犯的错误,这表示你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这是第一个徵兆。

没有任何一个主管可以受到每个人的喜爱,但如果你有上述这种奇怪的感觉,就要小心了,因为无法与部属坦诚相告,代表你与部属之间的沟通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时,要赶紧寻求其他的徵兆。

2.你的部属无法眼睛直视着你
如果你的部属对你不爽,他们一定不敢眼睛直视着你,因为怕你察觉到他们的“怒气与不爽”,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避开与你的眼睛四目相对。

3.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例如,搭电梯时,如果发现你来了,他们就突然改走楼梯了,这再明显不过了,不是吗?如果你的部属对你避之唯恐不及,工作上总是想避开跟你工作的可能,这就是一个他们已经很讨厌你的讯号了。

4.总是藉故离开
「你的部属可能不常常出现在工作场所,可能晚到早退,而且好像常常有事而不在座位上。」Taylor说道。这种现象通常起因於你的部属在你下面做事感受到太多压力,而原因来自於你们之间的关系很糟糕。

《The Humor Advantage》的作者Kerr说明了这种现象,原因在於他们在你下面做事很不舒服,所以才会藉故离开。

5.对你总是不微笑
职场上,如果我们对一个人微笑,并不代表我们一定喜欢对方或尊敬对方,但如果你的部属从来不对你笑,这情况就更糟了。如果你总是对着部属微笑,而你的部属从来不对你笑,谨记,你们之间一定是出了什麽状况了!

「要一个员工对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微笑,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Taylor说道。

6.当你在的时候,气氛就变得不寻常
例如当你还没走进会议室时,会议室内谈笑风生,但是当你走进去,每个人就都噤声,这可能就是你的员工讨厌你的讯号。不对你微笑是其中一个讯号,但当你走进办公室,大家就收起平时的玩笑谈话,这是一个更明显的讯号,这代表他们已经不将你视为你是他们圈子的一部分了。

7.热情不再
员工热情不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这可能导因於你,但也可能不是。「如果你的员工热情不再,而对於新的专案也兴趣缺缺,也不再主动把握新机会,那麽你要注意了!」Taylor说道。

8.从未找你出去过
如果工作之馀,你的部属从未邀你出去,哎呀,这就糟糕了!这代表他们工作之外,完全不想再花时间在你身上。

9.沟通跟你用email,跟其他人却面对面
如果你的部属不开心,他们就会避免跟你面对面沟通,例如会改用email或是其他通讯软体。

10.回应你总是非常简短
例如当你问好时,你的部属总是简单地带过,你问说“最近过得如何?”,你的部属总是回“还好”,这代表他们不想与你多聊自己的生活私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你的提问,他们总是句点回应,从来不会反问你如何,这可能就是一个讯号,代表他们不想跟你多聊。

11.肢体语言透露着不喜欢你
肢体语言会透露出很多事情,包括你的部属喜不喜欢你,也可以从中看得出来,例如双手交叉在胸前,代表你的部属不认同你刚刚说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当一个人讨厌你时,肢体语言就会反应出相对应的讯息。

12.门总是关着的
员工有自己的办公室,这在台湾很少见,但如果有的话,员工的门总是关着的,这代表你的部属不想被你打扰,这可能是一个讯号。

13.常常不同意你说的
如果你的部属不喜欢你,并不是每个员工都会对你低声下气,有些员工会直接反应。「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部属会直言反对,这是因为他们之前已经忍受了许久,而且已经了解到,即便反对你,他们也已经没什麽好损失的了。」Taylor说道。

14.部属提离职了,而理由千奇百怪
研究显示,员工提离职,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於跟主管相处不融洽。所以,如果你的部属提了离职,而且理由看似牵强,别怀疑了,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说出实话,他们不想说他们离职,其实就是因为你!

中阶主管最常犯的5个错误!别让部属离你越来越远

Image中阶主管只有随时提醒自己避开以下这些管理陷阱,才能够将「承上启下」的角色扮演得更加称职。

1. 紧迫盯人
明明已经和部属确认过交件期限,但是在截止日前,还是不断追问部属「那件事进行得怎麽样了?」「还没完成吗?」

中阶主管上有老板丶下有部属,很多时候他们是先把任务交办给部属完成,自己验收成果之後,还要再上报给自己的主管。要是某件案子在部属那儿耽搁了,没办法如期给自己的老板一个交代,甚至造成进度延误,基於风险控管的心态,中阶主管很难闷不吭声地等待截止日。

遇到这种情形,主管可以事先和部属一起设下「确认点」。假如交件日是一个星期之後,便可以要求部属「本周末向我报告一次」,让部属和主管自己都能掌握进度与状况。只要定下了「确认点」,主管在此之前都必须耐心等候,不能再去烦扰部属工作。

2. 独裁决策
开会时,主管总是开明地说,希望所有人都能提供意见,邀请大家一起做决定。但是如果讨论结果主管不满意,最後还是自己说了算。

让部属参与决策,是为了提升大家对於决议的认同与配合。要是部属集体做成的结论遭到主管否决,形同被泼了一盆冷水,情绪上难免会有所反弹:「既然如此,一开始主管自己决定不就好了?」一场缺乏诚意的参与式决策过程,可能破坏部属对主管的信赖感。

不过,主管有主管的难处,倘若部属的决定不够谨慎,主管也很难硬着头皮答应。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从团队里指定一个人担任会议主席,主导讨论流程。讨论开始前,主管先与这个人取得某种程度的共识,确保部属的讨论方向和结论,不至於偏离主管想法太远。

3. 任务交办不清
交办任务给部属时,说:「我知道你忙,如果可以的话,请帮我做这个。」没想到,部属把这句话解读成:「假如没空,可以不必做。」

主管在指派工作给部属时,要注意4个沟通重点,避免让部属无所适从:
1.明确指出目标:包括交件日期和品质要求等等。例如,「请在下个月20号之前,做出给新进员工的ID卡使用手册。我希望看到的完成度,是连新进员工看了都会明白的东西。」
2.指定做法:面对新进员工时,必须严格要求他们遵照标准作业流程(SOP)执行任务;但是面对资深员工时,只需要向他们说明自己预期达到的成果,至於执行方法,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即可,不需要再对过程下指导棋。
3.做出正面丶肯定的指示:像是把「不要全都是文字」这句话,改成「多放一些图解和图片」,能让部属更清楚自己该做什麽。
4.避免说:「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大部分部属听到这句话,都会感觉自己被瞧不起。

4. 不会教人
对於表现不好的员工,总是感叹他们能力不好丶资质太差,想办法要换掉他们。

主管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把员工「不知道怎麽做」误认为「能力不够」。然而,员工不得要领,很可能是因为从来没有人教导他这方面的知识,或是练习不足。有些主管非但没有先检视自己是否尽到了协助部属克服问题的责任,还迅速地在他们身上贴上C级标签,导致部属丧失自信。

在宣告放弃或意图开除所谓的C级员工之前,主管可以先试试以下流程:1.问员工:「你如何进行这项任务?」2.如果回答正确,便要求他实际操作一次,观察步骤是否正确。3.如果回答或执行不正确,就仔细地将整个流程做一次给他看,再请他回答或操作。假如以上方法都不见成果,再考虑放弃对方。

5. 喜怒无常
当团队太过松懈,失误频频,为了「整顿军心」,态度便刻意严厉;当团队灰心丧志时,为了「鼓舞军心」,态度又变得开朗开明。

部属通常无法体会主管费心调控工作气氛的心思,他们只会觉得「最近主管脾气很暴躁,大概是数字难看,被高层指责了吧」「他老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等等。

一旦部属认定主管「喜怒无常」,就会不知不觉养成看主管脸色的习惯。要是察觉主管心情不好,就不敢呈报表现不佳的业绩报告,结果错失应变时机。更严重的後果是,这会让部属在面对主管的指导时,无法自我反省,只把原因归咎於「我真倒楣,碰到主管心情不好」。

如果是因为自己无法好好控制情绪,最简单的方法是照镜子。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在照镜子时,能够客观掌握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不意味主管必须面无表情,只需要提醒自己,别被部属定位成喜怒无常的人就好。

『扭曲』是销售与沟通最大的障碍

Image想像你在路上偶然遇见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他表情木讷的从对街走过来,你会觉得他发生了什麽事?

有人会说他生病了丶在想事情丶心情不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事实上,这类的判读方式都是一种「扭曲」。可能这位朋友的状态一切正常,只不过刚好脑袋正在放空,我们却将过去见到木讷表情的经验,扭曲後拿来直接做判断,然後得到一个毫无根据的结论。

在跟客户做销售时,常常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客户给业务员的某些回应,其实并不见得有负面的意义,但业务员却因为大脑的「扭曲」而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让氛围受到影响,搞砸整笔交易。

举例来说,绝大多数的客户,如果没有当场购买的意愿时,都会说:「我考虑看看。」这句话对客户来说是很正常的语言,但对於业务人员来说,短短的五个字,却可能被扭曲成五百种意义。

我们看看下列两种业务员的态度:

第一种业务员:客户这样想,代表自己还有机会,加把劲一定可以成交!

第二种业务员:客户这样说,不用明讲我也知道,其实他已经拒绝我了,只是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口……

第一种业务员认为自己的机会很大,於是他加倍的努力,最後成交;第二种业务员却认为客户已经无声的拒绝了自己,所以直接放弃,白白失去大好机会。

其实,客户说出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只是真的要考虑看看而已。

同样听到这五个字,不同的业务员会做出不同形式的扭曲,扭曲之後的结果就影响他们的行动,最後决定成交状况。所以,业务员千万要避免在缺乏充足资讯的情况下,只因为大脑的「扭曲」作用,凭藉自己的直觉,就做出没有根据的判断。

人心是非常敏感的,一点点的误判,就会影响你与客户後续的销售沟通,若你想要在单位时间内创造高业绩,一定要有很细腻的销售方式。

业务员,你必须拥有被拒绝的勇气

Image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的着作,他透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位年轻人的对话形式,将心理学家阿德勒(Albred Adler)的「勇气」心理学诠释得非常精准,其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人只有在觉得自已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勇气。

原来,业务员之所以不敢向客户开口,不敢见客户,害怕被客户拒绝,背後真实的原因是…看不见自己的价值。

因为看不见自己商品的价值,因此,销售时心中往往只有自己的业绩,跟客户的沟通不断露出急於成交的状态,不要说客户感受得到业务员的急躁,自己更是给自己莫大的压力,在彼此心理状态都不舒服的情况之下,怎麽可能成交?

因为看不见自己的价值,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在「求」客户埋单,因此,沟通时的气势往往矮客户一截,自信心全失的结果,就是换来客户一句句的No。

顶尖的业务员跟平庸的业务员最大的不同,往往不在专业或销售技巧,而是心理素质的强壮程度。

顶尖业务员非常清楚:「我有尽全力向客户销售的义务,但客户有权利接受或拒绝」,尽全力是业务员的本份,不代表客户一定要有对等的回应,但顶尖业务员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在「帮客户买东西」,平庸业务员却总是停留在「卖东西给客户」,顶尖业务员更相信自己提供的商品一定可以协助到客户,不仅解决客户的问题,更带给客户更美好的生活,也因此讲起话来铿锵有力,坚决笃定,当然较能轻易说服客户。

换个角度思考,还没开始销售前,客户本来就没跟你买东西,就算他拒绝了,不过就是回到一开始「没有买」的状态,对业务员而言根本没有损失,但是,只要我们看大自己的价值,相信产品真正能带给客户好处,用心做好销售流程的每个步骤,任何一个客户的认同和成交,不都是多「赚」的吗?

老板,为什麽你留不住人?

Image年初我和朋友聊天,他说:「我终於要和这间公司说再见了,现在我要先把年假用光,然後好好出国充电,再回来好好迈向下一个新工作。」

过了几个月後换我问候朋友说:最近在新公司如何啊?没想到他却默默丢给我一句:「被旧公司拖住了,因为找不到人。」

我记得当我向某间前公司提离职前,老板曾说过:「你的工作不难,这样的工作其实替代率很高,所以如果你依旧要走,那我想我们很快就能找到新的替代人员的。」

求职书如雪片般地飞来,老板接二连三的面试,一直到我快离职前依旧是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当碰到面试而开始需要了解自己属下的工作时,老板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像中的简单。

除了工作内容外,一个能帮你处理好大小事的人才并不好找。

以公司角度来想,公司总是认为自己对待员工不错,该有的奖励跟福利都会给,而在那样的情况下,相对的员工的责任也在无形中变多了。

老板给我们员工的心态,感觉像是「既然你收了该有的奖励,理所当然就该多做点事!」

最近朋友气冲冲地跟我说:「老板想要留我,但却要帮我安插别的工作,字面上讲得漂亮是看得起我的能力,但背後也只是另外一个工作职缺找不到适当人选。」

只因为员工的心软多留,却给了老板塞工作的权利吗?

大多数员工不管做得多辛苦,总是留点情面,或是部门业务紧缩的情况下,愿意多配合公司。只是,老板却始终未曾好好聆听员工的心声。

直到朋友讲出了明确离职日期,坚决不管是否找到适合人选与否都要离开,最後换来的是老板气到无话可说的回应。

我记得之前离职时,老板曾经问我:「这份工作做得很好,一切得心应手,你却还是选择要离开?」人人都需要一份薪水而需要工作,但当进到公司开始做事时,老板却往往忽略了对员工应有的尊重与对待。

老板永远只想着:「付钱的是老大,而员工只有照单全收的份。」

有些公司的休假有分周休或是隔周休,而当隔周休遇到国定假日就是周休时,按理应该要再多补休一天给员工。我的前公司是属於隔周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周六上班日刚好遇到中秋假期,资深同事问老板是否该弹性直接放假,让大家回家过节团圆。老板凶狠的回呛:「就是有你这种老是想放假的人,难怪经济这麽差!」

一味地模仿别人,是经营企业中最危险的事情

Image宅急便(雅玛多运输)在二战前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运输公司,但在战後却无法突破经营窘境,经营状况逐日往下,当时创始人小仓康臣的儿子小仓康男进入经营体系之後,毅然决然放弃大宗货运,进而挑战政府所经营邮务包裹的垄断市场,最後打造出亚洲运输业龙头-黑猫宅急便,进而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型态与产业经营方式。

经营宅急便的历程中,小仓经历过产业转型阵痛丶甚至不惜跟政府中央机关杠上,只为争取经营者的权利,也因为他的坚持与创新精神,使得黑猫宅急便在运输业的地位屹立不摇。小仓对於经营者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在《送到家门口的经营学》中,他特别提出十个(本文合并整理为七个)经营者应该要有的特质与态度,检视自己的经营DNA :

1.理性思考
对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经营有各种面向,每个层面都必须作好计画,制定计划前,则必须对未来做出预测,对事情的走势掌握到哪里,就表示经营者对於事件的变数考虑有多深,这不仅考验经营者对於事业经营的成败与否,也考验经营者的威信。

宅急便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衰宅急便会失败,他们都认为这种运输方法效率不彰,势必会带来亏损,但仔细想想,旁人的这种推测,真的是一点根据也没有。

小仓进一步解释,一般人细想之後会发现,宅急便的收支情况只有计算一天的配车成本,所有支出都是固定的,也因此关键在於收入,一天可以拿到多少包裹成为盈利关键。那麽,只要仔细计算包裹密度(人口X需求=包裹密度),就会知道首年一定是亏损状态(事实上宅急便到第五年才转亏为盈)。

但没想到,仍然有35间公司没有理性分析过宅急便成功的原因,就贸贸然的投资丶最终仍然无法抵抗亏损丶赔钱收场,小仓表示,一味地模仿别人丶被情感左右的经营者,是无法从头到尾推敲出经营的来龙去脉,也是经营企业中最危险的事情。

2.透析时代趋势
企业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因此小仓认为,经营者必须密切的知道社会潮流的去向,知道流行的旋风从何吹起丶又将吹往何处。正如宅急便成立的年代,日本正兴起流通革命,实现了连结大量生产丶大量消费跟大量流通的可能;紧接着下个十年,日本人的生活逐渐走出二战阴影,开始变得富裕并且重视休闲丶文化消费,宅急便更因此乘风而起。

来到了现代,因为资讯系统的发展,使得国家跟经济的疆界都越来越模糊,小仓认为敌人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窜出,经营者要更懂得掌握时代的脉动。

3.战略式思考模式
小苍表示,凡事都是一体两面,减少员工可以降低人事支出,但生产力也会随之下降;相反的增加人手战斗力就会提升,但是开销也会变大,毕竟成本跟服务是一体两面的事情,鱼与熊掌都不可兼得。也因此经营者面对眼前的局势,得列出重点的优先顺序,是极需要战略性的战斗能力,经营之路将会有这种不断对立的问题出现,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对未来的经营造成影响,这也在在的考验经营者能否做出正确的决定。

4.主动出击的经营姿态
小仓认为,防守经营的经典代表,就是靠财团或政治家「护航」的经营模式,追求稳定的经营者,可能觉得後头有人撑腰就万无一失了,不过一旦有强劲的对手出现,这样的经营者非常有可能一败涂地。

举例而言,日本东京-北海道的航空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由历史悠久的三间公司负责,因为这条线的旅客众多,一直都是他们的摇钱树,泰半时间这三间航空公司都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但没想到有一天突然出现一间,只需要半价就能提供同等服务的新货运公司,一时之间让这三间公司吓得惊慌失措。

小苍说,仔细观察就会知道,其实这北海道航线因为运费高昂丶顾客逐渐弃直达丶寻求转运的问题已经很久了,但这三间公司却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市场上的运费竞争,导致在竞争者一出现之後,就立刻被市场淘汰了。

回过头来看宅急便,一直以来都有人说宅急便快倒了,但时至今日却屹立不摇的原因在於宅急便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旧有服务,小仓强调,经营者一定要一直保持着「创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在衰老,若不加紧脚步往前进,那就很容易被後浪瞬间取代。

5.不靠政府,自立自强
小仓说,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为了增进国民利益而工作,但在宅急便为了要拓大配送网络丶提出证照申请时,这些官僚为了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权利而拒绝,让他大为光火。

小仓表示,当时这群官僚自以为他们握有调整市场供需丶决定是否有要颁发证照的决定权,对於这些汲汲营营紧抓权力的人,小仓认为,除了卑鄙之外,实在没有更适合形容的词汇了。

当时宅急便要拓展业务的案子被搁置了五到六年之久,中间不乏有人建议「去拜托政治家吧」,小仓却坚决不愿委托任何政治家,因为他认为当时也有同行在拜托运输省(掌管流通业务的中央主管机关),别让宅急便的申请通过,若当他也去找政治家向运输省施压,到时候就有可能提出各退一步的折衷方案,对他们来说一点也没有用。因此小仓当时直接提出行政诉讼,捍卫自己的权益,最终也取得胜利。

小仓认为,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来拜托丶或要求捐款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经营者要明辨自己的定位,对於办不到的事情,就要勇敢拒绝,对於政府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与态度,也要勇敢地靠自己,选择正道捍卫自己的权利。

6.公私费用划清界线
说起来是小事,但对经营者来说,原本可以用公款应付的内部应酬,若能用自己的钱付费会更加理想。

小仓指出,日本经常有应酬场合,举凡慰劳部属丶会议结束後跟同事一起去聚餐,通常都可以请公款支出,但小仓强调,若领导者也如此做的话,很容易让部属咨意的任取任拿,但要鼓励公司的经理人这样做,就得大幅提高他们的薪资才行,让经理人拿到自己该拿的酬劳,毕竟若请部下喝酒时,连这些人都没办法自掏腰包的请客,就很难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尊敬。

7.高道德标准
对於小仓而言,一间好企业,就必须拥有高度的伦理道德观价值才行。或许有些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营利,能获利的才是好公司,也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很容易牺牲掉伦理道德观念。

但小仓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应该朝永续经营迈进,企业的存在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当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或机械这些资本,为所属的土地提供财货或服务,以达到维持国民生活的责任,再进一步就是藉由提供该地居民工作机会丶维持居民生活。

简言之,小仓认为企业有取之於社会丶用之於社会的责任,也因此宅急便禁止所有内部交易丶企业政治献金丶招待或礼物往来,反而更着力於发展环境保育议题。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书籍简介]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冯克利
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
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人似乎热爱自由,
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托克维尔帕制度与大革命》
英雄豪杰与民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孰轻孰重,历来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当然也是个非常不易说清楚的问题。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明白易懂的话让 人觉得平实而中肯,可以省去我们做历史辩证法深思的不少麻烦。然而,这些历史中的好汉(或英雄)与帮手的学术地位,却是非常不平衡的。研究英雄的著作,或 是给英雄出谋划策的各类宝鉴,千百年来不绝如缕,而就那些帮手们而言,在”群众社会”到来之前,操持着改变或维持历史方向的势力的并不是他们,而是遍布于 这个世界大大小小的帝王将相和各路神仙,因此鲜有人把他们作为一个心理实体进行研究。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民主时代的到来。曼海姆在他去世前一篇讨论世俗化 过程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的未竟稿中,曾根据中世纪晚期以来在民俗、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变化,对决定着后来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民众生活态度和审美情 趣的潜移默化,作了十分深入而生动的说明。①他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有着一个与我们这里的讨论相关的前提,即民主化使得各种偶像与建立在血统基础上的世俗王 权,已逐渐被平等人权和参与扩大的主张所消解,由此使权威合法性的来源产生了一个重大的转移——血统身份也罢,君权神授也罢,奉天承运也罢,此时都已不再 可能。领袖要想号令天下,也惟有反求诸天下的”授权”才成,这时群众才真正成了前台的主角。
1.被遗忘了的勒庞
然而,群众在 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 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因此自伯克以降,便有许多思想家对于各种群众领袖挟民意而行独 裁的负面作用忧心冲忡。从这个角度讲,法国人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
勒庞(Gustave In Bon,1841-1931)是何许人物?本来我们对这位当年法国的才子式人物不该完全陌生。他的鹤合之众》一书,包括汉语在内被翻译成17种语言。②惜 乎近代以来,国人长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总是摆脱不了”保种图存”的国家主义意识,因此最有现实意义的学说,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之类的集体主义意识形 态,像《乌合之众》这种反集体主义的著作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然也就不足为怪。
勒庞从1894年开始,写下过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 作,鱼龙混杂,蔚为大观,除了上面提到的《乌合之众》外,还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俄国大革命和 革命心理学》(1912)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不过这些著作因为既不十分合乎学术规范,又是一些过于严肃的话题,因此大多没有受到人们的重 视,惟独《乌合之众》一书却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它在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即使是在今天,我 们在主要的网上书店也仍可看到此书的多个网页和读者针对此书的一些奇谈怪论。
关于勒庞的思想倾向,当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米 德(CeompMead)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中评论勒庞的思想时曾说,”勒庞是这样一批法国人中的一员,他对自己民族的文明几乎已经感到绝望,只有盎格 鲁一萨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使他看到了未来社会的推一希望。”我们从米德这段话可知,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 的边缘人物。当然,在他的著作里,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一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不过要论系统与深刻,他远远不及自己同胞中的大师 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等人,甚至与比他年长一辈的希波某特·泰纳相比,也逊色不少。因此只说他有盎格鲁一萨克逊情结,并不足以解释他的思想特色和对后世的持 久影响。他的思想价值来自别处。
罗伯特·墨顿(Rwt Merton)在为此书的简装本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特别提到了奥尔波特(Goldn W.Allpo)给予勒庞的极高评价。这位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 众》莫属。”墨顿先生则认为,”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少,假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心,他们就不能这样 做,因为那都是些基本的问题。这正是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 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对于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会的人,勒庞的著作所关注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注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持论稳健 而超脱的熊彼特在其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也曾特别强调了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重要意义,认为勒庞最早有效地阐明 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实相,从而”给予作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 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只要读一下勒庞此书,人们想必也会很容易理解以上这些言论。的确,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群众运动以 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如想对其寻求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从勒庞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2.研究的两个起点
勒庞对” 群体心理”的研究在后世享有持久的影响,说来不难理解,因为他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所针对的社会背景,至今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纪人类政治 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勒庞虽然从学术角度讲经常表现得十分”外行”,却对这种现象具有一种出自直觉的深刻感受力。
首先,他认为有两个互为表 里的基本因素,是引发传统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主要原因,即传统的宗教、政治及社会信仰的毁灭,和技术发明给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变。这一变化反映在西方各民族 政治生活的层面,则是群众作为一种民主力量的崛起,而且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群众的崛起”有着”命运”一般无可逃避的特点。他断定,未来的社会 不管根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群体的力量”:”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根又一根倾倒 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惟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勒庞认为,”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 代。”在勒庞看来,这个”群体的时代”表现在观念变迁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主和社会主义观念的广泛普及,它让持有保守主义和精英主义立场的勒庞深感恐 惧,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谈到。
勒庞讨论群体心理的另一个出发点,说起来也许为今人所不齿,却是激发他在这个主题上不断著书立说的一个重要因 素,而且我们也不能轻言它已完全成为过去。他强调,遗传赋予每个种族(Rac一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禀赋。勒 庞对这种”种族特性”的强调,在一百多年前不但是西欧精神生活中的流行语,而且波及许多处在现代化过程边缘的地区,这在鲁迅先生对”国民性”(这正与勒庞 喜欢用的”gedus of。e”一词含义相同)的反省,以及我们至今余韵犹存的”民族生存”意识中,都有很明确的反映。这种源自19世纪”科学人类学”大发展的种族主义,其最 极端的表现之一,当属勒庞的同胞戈宾诺(JosdeArthr de GObineau)所发展出来的”灵肉统一论”,它力求在人种的生理解剖学特征与其精神现象之间找到某些一致性,继而把它扩展到用来解释不同民族的文化艺 术和政治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勒庞身处当时的思想氛围,自然不会不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从戈宾诺等人的这种种族人类学的思想中,接受了 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神秘主义种族概念,认为”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因此一些学者据此 把他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者看待,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平心而论,勒庞用来建立群体心理学理论的种族观念,却没有很多”科学人类学”中的生 物学色彩。他更多地把种族看作一个”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墨顿在给《乌合之众》写的长篇序言中认为,勒庞在历史科学性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态度,是他的 一个幸运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他在实践中并没有否定史实的作用。但是读过勒庞的书后,我们也许会倾向于认为,更堪当此论的应是勒庞有着种族主义倾向的文化 立场,因为正是它有力地刺激了勒庞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1894年他出版第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严,便花费大量篇幅,探讨在不同种 族之间无法做到”观念移植不走样”的原因一譬如英法两个”种族”,因其”国民性”使然,对”民主”、”自由”之类的相同观念,便会有非常不同甚至对立的解 释。正是因为对群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民族命运——尤其是他自己所属的法兰西民族的命运——有着一份强烈的关切,才促使他进而提出了自己带有”通论”性质的群 体心理学理论。
3.低劣的群体心态
每个种族虽然有相对于其他种族而言独特的天性,但是勒庞根据对若干重大历史事变(尤其是法 国大革命)和发生在他周围的一些事实的观察,又认为不管是什么种族,当其中的个体为了行动的目的而聚集成一个”心理群体”时,”仅仅从他们聚在~起这个事 实,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种族特征颇为不同”。也正是对这些不同之处所做的研究,构 成了勒庞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在他的笔下,这些聚集成群的个人最有意义的变化,就是其中个人的行为方式,会表现得与他们一人独处时有明显的差别。 勒庞为证明这些差别所列举的证据,当然尚没有实验心理学的充分支持,但是正如后来在勒庞提供的研究基础上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弗洛伊德所言,勒庞过人的”问 题意识”,使他的见识即使只从经验层面看,也没有人敢于断然否认其价值。的确,凡是读过《乌合之众》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否认,它虽然偏 见多多,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
对于群体行为中的那些同个人行为心理学十分不同的特点,勒庞以经常是十分夸张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十分可 怕的景象。按他的评价,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 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勒庞当然尚不具备发展出”权威主义人格”之类见解的能力,但是他明确指出,群体 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现出人类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一些 原始本能。个人因为参与到群体中而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概括起来说大体如下。
首先,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 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law of the mental tmity ofCrowds)”,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用他的话说:”群体 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庞认为,他这里所描述的 其实也不完全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古至今,与宗教或准宗教信仰有关的偏执”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它甚至是一切伟大文明最基本的 动力。
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 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 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 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庞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 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 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 狂暴地摧毁。”当然,从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立场上说,这种在群体中消失了个人利益和目标的人会变成一个”无名氏”,而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律,对这样 的无名氏是不起作用的。所谓”法不贪众”的经验使他意识到,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 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在群体中间,就像”傻瓜、低能儿和心 怀妒忌的人”一样,在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之后,会产生出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
勒庞这些思想所提出的最大挑战对象,便是18 世纪以后启蒙哲学中有关理性人的假设。在他看来,”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在同人类 的各种作为文明动力的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对抗中,理性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赢家。这也是那些高深莫测 的哲学或科学观念在面对群体(不管其中的个人有多么高的智力水平)时,必须使它们低俗化和简单化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勒庞
是可做乔治·奥威 尔的老师的,他不但知道在”政治和语言的堕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指出”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并不全是宣传者的过错,因为这些东西 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这些在群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观念,其威力只同它所唤醒的形象而不是它们的真实含义有关。只有这些避免了分析和批判的观念, 才能在群体眼里具有自然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让群体”肃然起敬,俯首而立”,”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象,也正是它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 一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因此,那些详加分析便会歧义纷呈的观念——例如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所以具有 神奇的威力,只是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空洞的政治口号——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好像全被它们集于一身。
于此,我们也 许更容易理解像韦伯和罗素这些曾经有志于参政的大思想家为何失败了。在观念简单化效应的作用下,凡是抱着怀疑的精神、相信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极不易发现” 确定性真理”的人,尤其是一个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没有地位的;当面对激奋的群情时,他尤其会生出苍白无力的感觉,因为他意 识到他要与之作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还有”多数的力量”,还有贯彻这种行为时的偏执态度。我们更能理解,所谓专业精英,不管其智力多么高强,他 陈明利害得失的理性努力,面对被空洞的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反而会感觉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更为可悲的是,面对群众的荒谬与狂热,明智之士更有可能根本 不会做出这样的努力,而是同群体~起陷入其中,事后又惊叹于自己连常识都已忘却的愚蠢。弗洛姆曾从个人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边缘化或受其排挤而导致的内心焦虑 出发,对这种放弃独立判断能力的过程做过分析,他所说的人们情愿”逃避自由”的原因,便包括着在这种内心焦虑的压力下,人们会情不自禁放弃个人立场的倾 向,因为正如勒庞的解释所表明的,怀疑造成的不明确性,不但不会让群众喜欢,而且有可能使他们生出足以致人死命的愤怒。
4.群体的”道德”
读勒庞的人或许最易于得出一个印象,即他过多地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但是,”群体心理”给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全然只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 罪恶”,它所导致的结果要比这复杂得多。用勒庞的话说:”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因此对于我们在群体中看到的情况,很难仅仅用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来定义,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
如勒庞一再所说,他所研究的并不是”群体 犯罪的心理学”,而是表现在所有类型群体中的心理学特征,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群体。参与到群体中的个人,不但能够变得”偏执而野蛮”,而且 在他只有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理解的各种”理想”的鼓舞下,他并不像大多数个人犯罪那样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看上去非常 恶劣,但参与其中的个人的动机,却很可能与卑鄙邪恶的私欲丝毫无涉。
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道 德”。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道德呢?对此勒庞有个十分重要的区分,他说,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 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它当然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 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不错,作为”暴民”的群体,其残忍程度常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不断地有人因此而感 叹人性之恶。而勒庞的分析则提醒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应是指群体中的人,而非孤立的个人。如果群体的行为动机也完全是出自支配着个人行为 的非法私利,那当然只能把它视为一种犯罪。这样的群体可以是黑社会或聚散无常的暴民团体,却不可能成为一个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要素。群体要想成为历史变迁 的主角,它必须多多少少”为信仰而战”,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必须是为了某些简单而明确的信仰。在人们对惟一神教已失去信仰的时代,最有可能对组成群体的个 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便是勒庞所说的”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 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因此勒庞断言,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我们这个世纪的学者谈论甚多的意识形态之争,原本是勤庞早有深切感受的一个老话题了。他 说:”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 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这种运动表面上看就像是一首奇怪的交响诗,它兼有残酷和崇高两个截然不同的主旋律:崇高的 境界,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当 然,这些受到崇高的宗教感情所激励的群众,”必然会用火与剑去清除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因而在无辜者的鲜血中映出的,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人性的邪恶, 而是真诚而不屈的信念,是出自”群体灵魂运作”的产物。
如果我们站在康德传统的伦理哲学基础上加以分析,勒庞所说的群体的不宽容和狂热,显 然是同脱离了个人主义道德基础的”群体道德”有关的。从后来研究集体主义运动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进~步的了解,群体中个人利益的暂时消失,以及相应的 犯罪意识的混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目标被一个集体目标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勒庞称群体中的个人会失去责任意识,也许并不十分恰 当。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对残暴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群体是个”无名氏”的作用外,很可能还因为他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 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激励下,他会不自觉地自我渺小化,把自己日常经营的目标与它对立起来,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的个人目 标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
其实从上述勒庞对道德所作的区分中,我们已可隐约感到在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上往往会陷入困境的原因。无 私的奉献当然是一种美德,我们也很难指摘人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命运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因此这很容易让我们得出”群体为国家和民族而犯罪不是犯罪”这种 令人尴尬的结论。对于这一困境,后来的哈耶克曾以十分理解的态度做过说明,他指出:”由于大批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人民竭力支持一种在我们看来似乎否认了大部 分道德价值的制度,我们便认为他们缺少道德热情,这是极不公平的。对于他们的大部分人来说,实际情况也许恰好相反:像国家社会主义这类运动背后所蕴含的道 德情感的强度,也许只有历史上伟大的宗教运动能与之相比。”但是问题在于,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是同建立在个人责任上的道德无法并存的,因此,在他看 来,如果我们承认,个人只不过是为所谓社会或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的而服务的工具,”极权主义政体很多使我们害怕的特点便必定接题而至。从集体主义立场出 发而产生的不容忍和残酷地镇压异己,完全不顾个人的生命和幸福,都是这个基本前提的根本的和不可避免的后果。”
5.英雄与群众
但是,勒庞的枪口并不是只对着让他感到惊恐的群体的。与弗洛伊德在倾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所言不同,勒庞并非只把眼光停留在群体行为上,”没有估计到领袖在集体。动理中的重要性”。他非常清楚,缺了英雄的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
当然,能够让群体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的英雄,绝对不会是那些江湖草寇式的人物。和群众经常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相一致,英雄之成为英雄,也必是因 为他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勒庞通过对”剧院观众”的情绪化表现的分析告诉我们,群体本能地希望英雄表现出 他们所不具备的高尚品格。这些品格作为日常生活中很不多见的稀缺商品,英雄如果能让人们觉得他可以大量提供,这当然会让他广受爱戴。于此我们不妨说,卡莱 尔断定群众有英雄崇拜的本能,也不是没有经济学上根据的。
刚才我说,弗洛伊德批评过勒庞在研究领袖上有不周全之处,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因 为在分析群体心理时,勒庞的确没有得出弗洛伊德那样的见识,把编造领袖神话视为个人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手段。但他却没着另一个历史更为悠久的西方政治学传 统,为我们分析了领袖与群众的互动关系,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十足的马基雅维里风格。他认为,在使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方面,领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 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而群体则像是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这就是为 何”当波拿巴压制了~切自由,让每个人都对他的铁腕有切肤之感时,向他发出欢呼的正是那些最桀骜不驯的雅各宾党人”。
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 绪化反应等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首先,领袖本身可以智力高强,但是鉴于群体的素质低下,他为 了获得信众的支持,也不能有太多的怀疑精神,这对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他想说明事情有多么复杂,同意做出解释和促进理解,他的智力就会使他变得宽宏 大量,这会大大削弱使徒们所必需的信念的强度与粗暴。在所有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革命时期,伟大的民众领袖头脑之狭隘令人膛目;但影响力最大的,肯定也是头 脑最偏狭的人。”这里所蕴含的潜台词是,群体的心理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的逻辑成分,在超出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之外,他也不具备多少经验和合理的批评能力,而 这正是一些别有所图的个人或集团赢得群众信任一个的要件。他们也许只是些野动家,也许是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鼓吹什么大概并不重要,关键是如果 政治中的人性真如勒庞描述的那样,则领袖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改变甚至制造人民的意志的。用熊彼特的话说,”这种人工制造的东西常常在现实中与古典理论中的 普遍意志相一致。只要这种情形存在,人民的意志便不会是政治过程的动力,而只能是它的产物。”但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政治过程时,虽然我们遇到的可能 不是真正的人民意志,但是他们往往并不如是想,他们真诚地相信那不是领袖及其追随者制造出来的产物,而是真正发自他们的内心。这个过程是现代宣传术进步的 一大成果,在此勒庞也应当享有一席之地。
他为我们概括出领袖煽动信众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手法。当这些领袖们打算用各种社会学说影响群体的头脑 时,他们需要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他说,”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 旦旦”。根据勒庞的观察,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因此,大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 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住它,无论自 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由于有这种强大持久的意志,他所坚持的观念或追求的目标,最初受到群众的赞成也许是因为其正确,但即使在已经铸成大错,思想的 荒谬已经暴露无遗时,也未必能够动摇他的信念,因为任何理性思维对他已不起任何作用:”他们对别人的轻藐和保留态度无动于衷,或者这只会让他损约兴奋、他 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家庭——牺牲自己的一切。自我保护的本能在他们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孜孜以求的惟一回报就是以身殉职。”
在弗洛姆例《自由的恐惧》一书中,我读到了希特勒的一段话,它对于了解有着心理弱点的群体和偏执的领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一定是大有帮助的。希特勒 是否读过勒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之外,显然也十分了解他必须进行动员的群众。他说,群众”就像女人……宁愿屈从坚强的男人, 而不愿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众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高 贵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 决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这些几乎是逐字逐句重复勒庞的话,如果他地下有知,也许会为自己犯下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式的错误而懊悔不已。但这也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得出的结论,的确是同对世纪以来人类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当汉娜·阿伦特告诉我们”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可能产生极 权主义运动”时,她这里说的”群众”显然就是指希特勒的群众,当然也格勒庞描述的群众。自法国大革命以降,由领袖、意识形态和勒庞意义上的群体所组成的这 种新的三位一体,便取代了宗教与皇权,成为一切民主宪政架构之外政治合法性运动的要件,尤其在勒庞之后的一百年里,这种新的三位一体更是上演了一幕幕规模 宏大而惨烈的悲剧。
6.结语:群体的时代与民主
从以上讨论中不难看出,包括勒庞著作中那些没有多少恶意的种族主义言论在内, 他的惊人的预见力是我们难以否认的。20世纪是个群众参政意识普遍觉悟因而也是个民主口号盛行的世纪,然而它同时又是一个”最血腥的世纪”。与此相比,勒 庞所援用的那些19世纪群众运动的事例,只能算是小儿科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这种民主观念的普及过程中,既包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想要驯服强权的真 诚愿望,也隐含着为此而奋斗的人民落入强权圈套的巨大危险。托克维尔当年说,”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是不可能使一个民族获得自由的”。勒 庞对现代化过程中群众崛起的惊恐,其实是这种怀疑态度的继续。
就像当时包括尼采在内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勒庞对于世纪之交的西方文明,也抱着 一种绝望的末世心态。他似乎在群体的崛起中嗅到了某种历史轮回的征兆。按他的历史观,一切文明都逃不脱由盛而衰的循环过程,而当一种文明开始败落时,摧毁 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只有在这时,群体的主要使命才清晰可辨,这时”人多势众的原则似乎成了惟一的历史法则”。对于这些带有宿命论 色彩的言论,我们可以不屑一顾,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勒庞在潜意识里是想结束西方这种因权威危机而面对的混乱局面的。他所希望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是18 世纪的英国人建立的模式,因此他对”拉丁民族”缺乏盎格鲁一萨克逊人那种个人独立感情一再表示担心。他认为,由于这种缺少”种族品质”,他们在考虑自由问 题时所关心的,只是自己宗派的集体独立性,”在各拉丁民族中间,自宗教法庭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雅各宾党人,对自由从未能够有另一种理解。”这种群体意识 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倾向,使得法国人总是把民主理解为个人意志和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的意志和自主权,因此在法国,”不管是激进派、社会主义 者还是保皇派,一切党派一概求助于国家”。他能够在群众给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所造成的深刻变革中,警觉地嗅出”大众民主”与”独裁主义”之间有着直通车关系 的危险,这种思想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勒庞思想的来源,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种族主义和对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留恋外,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 洲愈演愈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对他的思想影响也是清晰可辨的。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使他转向浪漫主义,反而强化了他的传统主义立场。正如上交所说,他对人是 一理性动物这个启蒙哲学的基本假定,有着深刻的不信任。他用和后来的哈耶克几乎完全一样的语气,认为”对历史事实最细致的观察,无一例外地向我证实,社会 组织就像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我们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因此他反对一个民族热衷于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他认为,这种变 革的计划从理论上说无论多么出色,都不会使民族气质即刻出现变化(因为”只有时间具备这样的力量”)。采用激进的方式,借助于抽象的原则贯彻一种社会改造 的蓝图,只会”使一个高度精致的文明倒退到社会进化更早期的阶段”。
所有这些,构成了勒庞对群众、领袖和观念的鼓噪以及对民主和社会主义理 念持极端污蔑态度的基础。虽然从这种”群体时代”的现象中,他错误地得出了和施宾格勒一样的结论,以为自己正在目睹西方文明就要没落的征兆,但是大概没有 人会否认,他的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是超越了这一错误的。因此,假如我们只去批评他那种有点神秘主义的种族论倾向和经常是不合”学术规范”的臆断(这当然 必要),这无异于放弃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说,虽然本书中偏见很多,但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所触及到的问题,不管在他之前 还是此后,是一切思考民主问题的人所难以回避的。群众作为一种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土多德就指出过它有着走向独裁的危险。此后的伯 克、孟德斯鸠、约翰·穆勒和托克维尔等人这方面的言论,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我们更应深思一下,自从古希腊之后,以民众直接参政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在人类历 史上消失了二千多年,这一现象很可能有着深刻的人性方面的原因,假如我们只用一句”反动的黑暗时代”之类的话搪塞过去,未免显得幼稚可笑。勒庞生逢一个群 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 的,不然的话,我们也许就无法解释,在民主和独裁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为何我们不管是在最右翼的哈耶克那儿,还是在力求不偏不倚的熊彼特或有左翼倾向的阿伦 特和弗洛姆那儿,都可以看到勒庞思想的影子。
政治言辞一贯冷峻的马克斯·韦伯论述权力类型的学说广为人知,其中有一种类型便是”直接诉诸民 意的民主制”(plebisci一份呼democmp),关于这种类型他说,”领袖民主制最重要的类型——扭力人物统治的正当性,便是蕴含在因为被统治者 的意志而产生的、并且仅仅由于这种意志而得以存在的正当性的形式之中”,而在现实中提供着这种类型的,正是那些”古代的和现代人的革命独裁者”。当韦伯说 这些话时,他显然理所当然地认为”革命独裁者”也能建立”民主”,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说法有什么自相矛盾之处。在这一点上他还没有勒庞来得明白,在表 述同样的思想时,勒庞使用了几乎和韦伯一样的语言,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民主”毁灭个人自由的本质:”大众民主(Poplar democop)的目的根本谈不上支配统治者。它完全为平等的精神所左右,…对自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尊重。独裁制度是大众民主惟一能够理解的统治。”不言 自明的是,这种不尊重自由的民主,当然也会使人们本来要用它驯服权力的愿望完全落空。
在《社会心理学手册》这本权威著作中,美国的社会心理 学大师奥尔波特(GordonW.Allpo)大胆地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鸭合之优莫属。”此书是 否应当享有这么突出的地位,当然可以提出疑问,而且一直就存在着异议。不过有~点却是没有问题的,即它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 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此外,在”孤独的人群”和”千人一面”已经成为美国民众形容自己的处境和感受的恰当用语的时代,我们也无法怀疑此书的适时性。
勒庞这本小书持久的影响力,在我们看来有些令人费解。1895年它初次面世时,也许可以说不过是一本赶时髦的书,但是,一种时髦若是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之 久,想必它一定有些独到之处。我们如果再考虑它的性质,就会对其持续的影响力更加感到不解。它所包含的真理,也许没有一条不曾被人说过,而且比勒庞在此书 中的说明更令人信服,有些甚至出现在他写此书之前,此后的论述更是不在话下。这本书在知识界却继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更让人费解的是,此书提出的一些观 点,如今已经被证明是有误导作用或错误的,然而它仍然是所有我们这些群众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最后,书中还含有各种互不协调的意识形态,但是意识 形态迥然不同的崇信意识形态的作家,却都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它。也许,要想解开这团表面看来充满矛盾的乱麻,我们最好还是考虑一下它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鹤合之助所经历的一个事实,有助于消除这种困惑。受到勒庞的观点触动的,不但有那些基本上全盘接受它们的人,如民粹派社会学家罗斯和心理学 家麦克道格尔,甚至包括一些反对它们的人,如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和社会学家帕克。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少,假 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乙,他们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都是些基本的问题。
这正是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 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用大法官霍尔姆斯先生的话说,勒庞在这本书中表明,他具有”脊髓中的本能”,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发现有研 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对于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会的人,勒庞的著作所关注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注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有着迷 惑人的局限性,但是它谈到了许多人们通常并不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可以说,勒庞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 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逃避自由投向领 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奎x亏为中的作用,等等。简言之,他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念。我相信,正是这本小书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多样性,使 它有着持久的意义。
因此,《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只要看一下此书对弗洛伊德的意义便可认识到, 这两种知识功能虽然互有关连,还是有所区别的。弗洛伊德提供了一条主渠道,使勒庞的思想影响进入了当代人的头脑。当弗洛伊德在20年代把注意力转向”群众 心理学”(这是他的”MassenpyChofogie”一词的习惯泽法),发表了这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懈众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时,他专辟一章讨论勒庞 这本书。他开篇便下了一个断语:”勒庞的《Psychofogie des foules》《以群体心理学》,该书法文原版的书名。——译注),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最后又以类似的判断做结:”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夹 在这两个判断之间的,是连篇累牍地引用《乌合之众》中的段落,数量之多,与弗洛伊德简短的评论加在一起,几乎占了全书的六分之一。
但是人们很快便发现,弗洛伊德对勒庞这本书并非持明确的赞成态度。在下面一章,他一开口便收回了前面对勒庞思想的赞扬,他说:”…我们现在必须补充一句,其实作者的所言没有一点新东西。……此外,勒庞等人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和评估,绝不是无可争议的。”
这些否定性断语看上去有些失礼,与弗洛伊德几页纸之前的说法也不十分吻合。不过,这种双重否定也许是内心感受的真实流露,而非不礼貌的废话。夸张法历来 就是一种简单表明观点的技巧。因此,假如我们从弗洛伊德的判断中消除他表达这种判断所采用的夸张语气,只保留其实质,然后问~句:既然勒庞的话既无新意也 不正确,为何又对它如此重视呢?弗洛伊德为何像许多严肃的评论家一样,怀着从知识角度以明显的尊重来看待鹏合之助呢?他干嘛要把此书作为自己论述社会心理 学的起点?弗洛伊德以可敬的直率态度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我们把勒庞的言论作为我们的引路人,因为它对无意识精神生活的强调,十分适合我们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给自己重视勒庞的思想所做的简单解释,乍一看好像无可非议,然而并不全面。他解释了自己如何从勒庞的著作中找到了优点,却没有解释自己为何要贬 斥勒庞的思想既无新意也不正确。要想理解弗洛伊德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弗洛伊德对勒庞自相矛盾的态度是难以否认的。他在一页纸上否 定勒庞,又在下一页纸上反过来说,勒庞”对群体心态做了出色的心理学说明”。
在弗洛伊德论述勒庞的一章中,可以找到对这种矛盾态度的思想 ——而不是心理学——解释。在这里,他几乎是用一种猫捉耗子式的苏格拉底对话的方式,为两个角色写出台词。这种矛盾态度的基础归结起来说就是:勒庞只是问 题的发现者,而弗洛伊德可以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因为勒庞是否能够既当前者也当后者,并不是件十分确定的事情。对于前一种能力,勒庞值得赞赏,弗洛伊德也十 分大方。至于后一种能力,勒庞顶多只能说是毫无用处,甚至完全错误,而弗洛伊德则坚持认为,他既无用又错误。弗洛伊德把这两种角色交替派给勒庞,于是他本 人也在这种矛盾态度的两极之间摇摆。最后,弗洛伊德为所有这些论述提供了一幅清楚的画面(虽然是一幅形象需要大加修改的画面):勒庞播种,弗洛伊德浇水并 培育其生长。
在弗洛伊德看来,勒庞作为问题的发现者,指出了群体生活重要的方面,但并没有对它们做出解释。
勒庞讨论了”感情的强化”与”理智的欠缺”,因而点明了群体心理的”基本”事实。但是——弗洛伊德说——他并没有看到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心理过程的原因。
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勒庞也看到了群体和有组织的团体之间”感情传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但是——弗洛伊德认为——他没有认识到,这是团体成员与领袖以及其他团体有着性本能关系的产物。
勒庞意识到,如果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些人聚在一起,尚不足以形成团体”,但是他却不理解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勒庞特别指出了群体感情的易变、爱与恨的游移不定以及它的团结和仇视态度,但是他没有看到群体的矛盾和理想化(这时受到过份爱戴的人物会变得不容批评)倾向的心理机制。
勒庞”生动描述了”群体缺乏感情约束以及它”没有中庸与三思而后行的能力”,但是他不具备任何理论,使自己可以看出这是退化到某个早期阶段的结果。(甚 至弗洛伊德这样的大人物有时也会走神。他说勒庞没有明确的退化观念,这当然不错。但是勒庞一再把群体所特有的冲动、”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 大感情”比做”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中的倾向”。因此他已预见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错误,当他写下退化到”不必奇怪可以在野蛮 人或儿童身上看到的早期阶段”时,妇女显然被排除在了这个阶段之外。)
弗洛伊德错误地、因此也是有失公正地说,勒庞没有”估计到领袖在集体 心理中的重要性”,而他能够揭示领袖在集体行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弗洛伊德没有注意到,勒庞赋予了英雄神话以极大的重要性,这正像弗洛伊德在与奥托·兰克 讨论之后认为英雄神话是个人把自己从不断的集体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手段一样。
勒庞看到并强调了群体中的”扯平”趋势,它要求在受压制的平庸水 平上的充分平等。但是据弗洛伊德的判断,他没有认识到这仅仅是一个潜在过程的外在的可见后果,在这~过程中,群体成员”通过对同一个目标有着相同的爱戴而 互相认同”,所谓”目标”,是弗洛伊德的专业术语,在这里指领袖。
勒庞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作为群体和群体成员标志的”服从的欲望”。但是他就此止步,没有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体现在领袖身上的集体理想取代了自我理想。
最后,弗洛伊德犯了个有益的错误,他认为,勒庞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有乌合之众特点的暂时性集体上,其实他是在无意中撞上了一个最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因为 只有在这种暂时聚集的人群中,才能够最清楚地看到个人对群体的要求百依百顺,自愿放弃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弗洛伊德这样来定义勒庞的群体概念是错误的,只 要读读下面的几页,就可明白这一点。不过,一流的头脑即使犯下错误,别人也会从其中有所收获。弗洛伊德的错误是个聪明人的过失、因为不留神而产生真理的幸 运过失,虽然弗洛伊德认为勒庞的陈述”只涉及短命的集体”却显然是错误的,然而这个错误却使得弗洛伊德赞扬勒庞选取了这些”喧闹的、暂时的群体”进行研 究,”它们只是集体中的一个类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正是那些被我们视为个人特性的因素,彻底——虽然是暂时的——消失了。”弗洛伊德用这些话具体说明了 一个在科学研究中普遍适用、在社会科学中尤其需要强调的基本原则,因为很少有人认识到它。这就是可以称之为搜寻”重大研究领域”的原则,即寻找这样一些课 题——这里的具体课题就是暂时性的群体——它能够使人去研究那些可以取得特殊优势的科学问题。
勒庞部分地做了弗洛伊德以为他做过的事情,然 而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样做的。他集中研究了暂时性的群体,但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此。根据他的用法,”群体”是个宽泛的概念,既指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人,更是 指一些持久存在的团体和社会阶层,例如组成议会、宗派和阶级的人。不过,勒庞在关注较有生命力的公众,甚至更为持久的阶级的同时,更为注意那些形成政治暴 民的短命人群,因此他实际上抓住了一个研究集体行为的重要时机,即在可视性极佳的时刻对它们进行研究。有理由认为,弗洛伊德把勒庞显然并不具备的方法论技 巧归在了他的名下。弗洛伊德得出这个对勒庞有利的评价,也不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勒庞在这个具体研究中做了科学家都在从事的工作,即找到重大的研究素材,它们 能够揭示出比所研究的事例更为广泛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弗洛伊德对待勒庞的矛盾态度中得出的结论是:勒庞对人群和集体行为的突出特征有 相当敏锐的把握能力,但是他并没有对它们做出令人满意的说明。根据这种评价,勒庞像是一条专门寻找块菌的狗,他在社会心理学表层的某个位置上停留片刻,因 为它下面有些别人没有发现的重要的理论块菌。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形象设计得与勒庞相反,他认为自己是个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的人,他能够找出社会心理学的块 菌,把它们烹制成一道美味的知识佳肴。这两种形象对他们两人以及他们的著作都不十分公正,然而也不能说一点也不公正。勒庞主要是个群体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发 现者,而弗洛伊德在某个阶段是个很有想像力的问题发现者,有时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通过评价弗洛伊德对待勒庞的矛盾态度,我们能够看到一 些可以被称为重要的新思想(但是别人已经有所预见,因此并非不可缺少)和一些正确而有意义的思想(但并不十分深刻,因此只有提示的意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对勒庞这本《乌合之众》的矛盾态度,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证。

http://book.mihua.net/txt/5/5801/

格林斯潘:中国目前增长率应是6.5%

受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正在加剧。由于美国正寻求加息等原因,世界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目前主要国家面临哪些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记者:股市等的波动正日趋剧烈。这是暂时性的调整局面?还是新危机的前兆?

格林斯潘:现在作出判断仍然为时过早。我认为此前就担心的市场调整已经开始,但不清楚是否已经度过危机。我看到的很多预测到目前为止,都缺乏可靠的根据。

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

限制市场交易、以防止股价下跌的中国的应对举措将产生相反效果。如果当局的干预导致流动性恶化,反而会招致糟糕的结果。有可能让投资者感到不安,进而使其撤走资金。担忧是侵蚀金融系统的最大因素。

  记者:混乱的导火索是否是中国经济的变局?

格林斯潘:中国实际增长率可能低于标准预测。我认为目前的数字或许在年率6.5%左右。

中国一直借用其他国家的技术,保持惊人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生产效率已提高至接近美国的水平,依靠借来的技术实现增长的余地正在缩小。此外,以影子银行为核心的债务扩张也成为严重问题。

中国维持7~8%的增长率已经很困难。如果今后有所加速,将令人惊异。中国经济一直依靠吸收资本主义要素来取得成功。能否发生“创造性破坏”或将成为今后的关键。

  记者: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您如何看待目前情况?

格林斯潘:美国面临世界范围内相同的问题,但在美国,生产效率增速正在迅速下降。而主要原因则是设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正在下滑。同时劳动力增速正在放缓。由于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潜在增长率仅为2%左右。

如果这样下去,将陷入可以用“停滞”这个词语来形容的状态。但是,执政党民主党与在野党共和党的对立仍未化解,难以采取有效对策,这正是目前的问题。美国一直尽可能地利用货币政策。而如今只能依靠政治力量来强化美国经济的增长力。

在美国,社会保障给付的增加正在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受此影响,用于设备投资的资金出现了减少,生产效率增速正在放缓。但是,给国民带来痛苦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比喻为给电车输送电力的‘第三轨’。其含义是只要接触就会触电,因此政治家不会认真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将这项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美国物价涨幅很低也令人担忧。  (日经新闻)

市场重挫后中信证券面临政府调查

市场重挫后中信证券面临政府调查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

图片来源: rolex dela pen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ITIC Securities Co. ,600030.SH, 简称:中信证券)在今年夏季刚开始的时候赚取了高额利润,但现在这个中国政治背景最深厚金融机构的经纪部门不光要应付接近崩溃的市场,还要面对涉及到公司多位高管的政府惩治行动。

局势的急转直下对于中信证券及其长期担任董事长的王东明而言是一个罕见的挫折。这位温文尔雅、会讲法语的高管,曾就读于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获得了国际金融硕士学位。

近些年来,中信证券一直将自身定位为中国经纪业务的不二之选,在牛市期间牵头推进跨境股票收益互换等金融工具的使用,而这些金融工具已成为海外对冲基金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但股市暴跌后政府的救市行动在全球引发了对其经济管理能力的质疑,也让中信证券的上述成就受到重新审视。现在来看,中信证券推进的跨境股票收益互换和其他交易策略似乎给监管机构造成困扰,监管机构正努力控制股市下跌,并对业内被他们定义为异常交易的迹象展开调查。

根据王东明本人、中国公安部以及官方媒体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的综合信息,8月25日,在王东明召集了一次股东和董事会会议后数小时,他得知,警方调查人员就中国股市出现的问题对至少八名中信证券高管进行了质询。

中信证券及其董事长均未回复有关本文内容的置评请求。记者也无法联系到接受警方质询的任何一名该公司高管。

中国监管部门正在对几家证券公司的从业行为进行调查,但目前为止,仅有中信证券承认有警方参与进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表示,鉴于中国警方的参与,该机构正在留意是否有中信证券可能面临财务压力的迹象。眼下,中信证券的股价已较年内高点下跌逾60%,跌幅超过上证综指同期39%的跌幅。

中国股市去年开始大幅上涨时,中信证券具备从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利好举措中获益的有利条件,这些举措包括鼓励投资者参与两融交易、更加自由地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以及鼓励更多外资投资中国股市。

两融交易对中国股市的上涨起到了助涨作用。中信证券在上半年的业绩报告中称,截至6月30日,该公司两融业务余额达人民币1,130.61亿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信证券还推出了新的投资产品,尤其是在全球对冲基金中颇受欢迎的跨境股票收益互换。互换交易使得一个国家的投资者可以跨境押注另一个国家的股票或指数,由一个中间人处理两边的交易。

因为交易在香港发起,通过这类互换交易,海外投资者可以绕过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配额限制。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货币衍生品专家王泽森(Michael Wong Chak Sham)说,一家同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设有办公室的公司可以很方便地扮演做市商的角色,用互换交易进行对冲。

在中国市场火热时,股票收益互换似乎赢得了官方的支持。去年5月份新华社称赞权益类收益互换产品是供对冲基金等成熟投资人交易的产品,并且指出只有中信证券和另外一家公司获得授权在国内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去年12月份中信证券香港业务的跨境收益互换产品还获得深圳市政府的金融创新奖。

6月底中国股市的下跌如此之惨烈,前期推涨股市的一些工具难辞其咎。监管机构和分析师们表示,在之前的几个月中向投资者提供大量融资的公司不得不强制平仓以控制贷款损失。

据了解此类交易的知情人士称,在政府招募中信证券及其他券商组建“国家队”托市时,进行跨境股票收益互换交易的海外投资者正急于抛售股票。

在救市举措失败后,中国公安部针对“恶意做空股市和股指”导致的“异常波动”展开了调查。官方媒体报道称,政府怀疑外资牵涉其中。

中信证券曾发布公告称,正在配合警方对数名高管及雇员进行调查并将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中信证券表示一些公司高管被要求协助警方调查的五天后,中国公安部和新华社称,四名中信证券高管向警方调查人员承认他们进行了内幕交易。其中有两名是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据知情人士称,所有四人均参与了跨境股票收益互换类似业务。

这四名高管分别是: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过去一年他还担任经纪业务主任;刘威,负责面向全球机构客户的资本中介业务;刘威的下级房庆利,近年来中国媒体很多引用他关于对冲基金策略的解释;第四位高管是陈荣杰,他与房庆利在工作上关系密切,是中信证券另类投资业务部总监。

这四人目前下落不明,尚不清楚是否有人面临指控。四人均未公开评论或通过律师置评。

公安部未答覆记者针对这篇报道的提问。有关部门没有公布交易指控的细节,也没有透露最初接受警方质询的另外四名高管的姓名。

经此教训,中信证券开始精简业务。据消息人士,一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交易的美国投资公司就合作事宜与中信证券进行了接触,但被告知“现在不是时候”。王东明在相关部门对公司高管提出公开指控后发表声明称,中信证券将严肃整改,查找各项业务尤其是创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