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奥巴马国宴习近平的部分人员名单

以下是出席国宴的部分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夫人米歇尔·奥巴马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其夫人彭丽媛
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及其孙女内奥米·拜登
美国政府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美国总统副助理、白宫国际经济国家安全副顾问卡罗琳·阿特金森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前高级主任杰弗里·贝德
万事达卡美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安杰
美国驻华大使鲍卡斯
Salesforce.co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
美国副国务卿托尼·布林肯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
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
美国芭蕾舞剧院首席舞者米斯蒂·科普兰
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考克
NBA达拉斯小牛队、Landmark剧院和木兰花影业老板马克·库班
美国社区志愿者艾梅·坎宁安
美国演员、导演李·丹尼尔斯
美国总统助理、白宫高级顾问布莱恩·迪斯
CBS新闻节目主播约翰·迪克森
美国前参议员、美国电影协会董事长兼首席克里斯多夫·杜德
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隆
美国总统助理、白宫新闻秘书乔希·厄内斯特
甲骨文公司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秦刚
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Netflix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里德·哈斯廷斯
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
华特迪士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杰·约翰逊
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陆慷
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美国财政部长杰克·卢
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芬·莫林科夫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
百事首席执行官卢英德
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
美国商务部部长佩尼·普里兹克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
IBM首席执行官弗吉尼亚·罗曼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
美国歌手、作曲家NE-YO
宝洁集团总裁泰勒·戴维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
– See more at: http://news.creaders.net/china/2015/09/25/1586701.html#sthash.TjBWXvDW.dpuf

Siddhartha(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 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 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 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Siddhartha is an allegorical novel by Hermann Hesse which deals with the spiritual journey of an Indian boy called Siddhartha during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he book, Hesse’s ninth novel, was written in German, in a simple, yet powerful and lyrical, styl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22, after Hesse had spent some time in India in the 1910s.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U.S. in 1951 and became influential during the 1960s.

The word Siddhartha is made up of two words in the Sanskrit language, siddha (gotten) + artha (meaning or wealth). The two words together mean “one who has found meaning (of existence)” or “he who has attained his goals”. The Buddha’s name, before his renunciation, was Prince Siddhartha Gautama, later the Buddha. In this book, the Buddha is referred to as “Gotama”.

中国集成控股成为香港股市最新一只泡沫股

香港市场尚未摆脱类似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 0566.HK, 简称:汉能薄膜发电)这样的问题。

作为亚洲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香港股市依然易受危险泡沫股的影响,最新的例证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伞业公司中国集成控股有限公司(China Jicheng Holdings, 1027.HK, 简称:中国集成控股)市值迅速膨胀到数十亿美元。

中国集成控股在2月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随后股价上涨了72倍,市值超过60亿美元。这一表现令人回忆起其他曾出现过这样暴涨暴跌行情的股份,尤其突出的是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汉能薄膜发电、高银金融(集团)有限公司(Goldin Financial Holdings Ltd., 0530.HK, 简称:高银金融)和高银地产控股有限公司(Goldin Properties Holdings Ltd., 0283.HK, 简称:高银地产)。5月份这三只股票大幅下挫,市值蒸发了350亿美元。汉能薄膜发电的股票还在停牌,该公司正在接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调查。

周四中国集成控股的股价也像雨伞一样收了起来,下跌了四分之一,持有该公司75%股份的董事长黄文集帐面资产缩水近10亿美元。

该公司的急速上涨令人困惑。即使在周四大跌后,中国集成控股市值仍然高达40亿美元,按去年利润计算的市盈率为350倍,市净率为65倍。而且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出现亏损,主要受到授予公司顾问之购股权的因素影响。

中国集成控股的雨伞制造主业表现还不错,但也没有出现革命性突破可以支撑如此高的估值。或许投资者是对该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和3-D移动应用上的雄心感到兴奋。但除了8月份在其名字中去掉了“伞业”一词并与两个潜在合作伙伴在上述领域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外,该公司也没有完成什么大事。

中国集成控股最可能的上涨理由是自由流通的股数极少,这一点与汉能薄膜发电和高银地产情况类似。香港证监会5月警告称,中国集成控股的17名股东持有该公司超过99%的股份。鉴于股东数量如此少,这意味着交易员可以轻易地大幅推高或推低股价。尽管周四大幅下跌,但该公司股票的换手率不足0.2%。

这种过山车似的行情通常仅发生在价格极低的股票上,而不是拥有数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而受伤的却是普通投资者。被动型基金公司持有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因为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不得不将该股纳入其部分主要股指中。同样地,该股指编制公司在高银地产暴跌前将该股票纳入了股指。富时指数(FTSE)本月早些时候将中国集成控股纳入其香港指数。

此类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指数编制公司在添加类似股权集中的股票时更为保守。这样至少会避免基金经理以及它们的投资者被迫将此类股票加入资产组合。监管机构也应当确保投资者充分意识到哪些是股权相对集中的股票,也许可以在它们的股票代码上加一个警告性的星号。

香港不需要再因为个股的暴涨暴跌而引起全球关注了。(华尔街日报)

私人晚宴才是习奥会的重点

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当地时间9月24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先是在当日晚间出席由奥巴马总统等少数人员参加的私人晚宴。关于网络攻击和南海争端等难以解决的争议问题,在非正式磋商场合就各自的真实想法交换意见后,进行正式首脑会谈。

 在华盛顿散步的习近平和奥巴马
 在华盛顿散步的习近平和奥巴马(REUTERS-KYODO)

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已成为中美间的最大争议问题。关于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受到网络攻击、员工个人信息被大量窃取的事件,美方认为这里面有中国的参与。尽管中方予以否认,但在美国国内的压力下,奥巴马政府已作为报复手段举起了经济制裁的大棒。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西雅图发表的演讲中重申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并呼吁“愿同美国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估计还在探讨不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等。

关于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地等加紧进军海洋的问题,预计双方也会有激烈交锋。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演讲中对人民币贬值、人权问题、外国非政府组织(NGO)在中国的活动等美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大致说明,但并未提及南海问题。中国一向认为这是中国主权内的问题,一直保持强硬姿态。

中国国防部9月24日宣布中美双方达成了使用热线进行“军事危机通报”、军用飞机的“空中相遇”两项新的协议。在首脑会谈前展现军事方面营造互信措施取得一定成果,但国防部发言人再次重申了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主张。

习近平主席在当地时间9月25日上午出席欢迎仪式后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会谈。据中美外交人士透露,在进行正式首脑会谈时,习近平主席的随行人员将控制在20人的规模。在首脑之间进行错综复杂的协调变得更加困难,并且本次会谈的时间似乎也只有约一个小时。关于今后中美关系的磋商,24日的私人晚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013年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不久进行首次访美,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处庄园里,习近平与奥巴马进行了历时2天总共8个小时的意见交流,以不打领带的方式营造出宽松的会谈氛围。美国正面临着2016年11月的总统大选,国内对华舆论变得强硬,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如何接待习近平将成为判断今后美国对华态度的标尺。

大众在“尾气造假门”中倒下

围绕德国大众在尾气排放检测中存在造假行为问题,继美国之后欧洲等地也陆续展开调查,事态发展成全球规模的丑闻。大众9月22日发表声明称,对象车辆超过1100万辆,作为对策费用将在7~9期财报中计提65亿欧元的特别损失。此次事件将对大众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对于以环保大国自居的德国来说也是沉重一击。

德国总理默克尔22日表示“做到完全透明至关重要”,要求大众彻底公开信息。此次事件还很可能对德国制造业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大众CEO马丁·文德恩在同一日的声明中表示“深表歉意”。

从大众车、高档车到商用车,大众旗下拥有多个品牌,在欧洲汽车市场上占有25%的市场份额。在开拓中国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快速增长,在丰田和美国通用汽车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下滑的背景下,大众的销量实现了增长,过去10年销量倍增。2014年销量突破1千万辆大关,逼近丰田,15年1~6月销量达504万辆,上半年销量首次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对于大众来说,此次事件带来的打击很可能超过金融危机。

大众发布的声明显示,搭载柴油发动机“EA189”的大众集团车辆尾气排放检测时和实际行驶时的氮氧化物(Nox)等尾气排放量数据存在差异。全球约有1100万辆汽车搭载该发动机。符合欧盟(EU)最新尾气排放标准“EURO 6”的车型不存在违规行为。

大众为了通过检测,采取了替换软件等技术手段来修改实验时的数据。大众将不得不在服务层面采取应对举措,7~9月期的最终损益很可能陷入亏损。15财年(截止15年12月)全年的营业损益较上一财年(盈利108亿4700万欧元)相比也将不可避免的大幅恶化。

财务层面的影响很可能走向长期化。美国媒体报道,大众在美国面临着最高180亿美元的罚款。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就大众的柴油车是否违法展开调查。

意大利和韩国等国当局9月22日表示启动相关调查,德国运输部长多布林特宣布将调查大众的全部柴油车。此外,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长塞格林·罗雅尔要求在整个欧盟(EU)展开调查。

对于大众来说,违规曝光的时机也是最糟糕的。由于受在份额居首的中国的销售下降影响,截至8月,全球销量连续5个月低于上年。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扩大调查导致的形象恶化也将难以避免。

今年4月,作为大众最高权力人物掌权20年以上的费迪南德·皮耶希突然卸任监事会主席一职。随后一直维持暂定体制,但9月下旬计划正式决定董事长马丁•文德恩的任期延长至2018年底,同时首席财务官(CFO)潘师(HansDieter Poetsch)担任监事会主席,权力斗争后的体制终于有望确定。

大众在美国违规的对象可以追溯到2009年销售的车型。自2007年起担任董事长的文德恩有可能被追究经营责任。部分德国媒体报道了其卸任董事长的可能性,但文德恩在声明中表示,“为避免伤害客户和员工,愿意做任何可能的事情”,暗示出继续任职的想法。(日经新闻)

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投资不易

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欣然向各位发送公司联席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先生发布的以下投资备忘录,分享他对于全球投资机会和策略的见解

2011年,当我将近写好《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时,有幸与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共进午餐。聚餐结束后我起身离开,他说了一句关于投资的话,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投资本来绝非易事。认为投资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查理一如既往地言简意深。比如他那句话的前8个字:“投资本来绝非易事。”虽然投资要取得平均成绩颇为容易,但实现卓越的投资回报绝不是轻而易 举的。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多年以前说过类似的话:世界上没有什么可靠的赚钱之道。如果有,大家恐怕都争先恐后去学习了,普通智商的人都能变得十分富有。
  查理和加尔布雷斯教授的言下之意是:人人都想赚钱,尤其想找到把握十足的事情或“必胜决”,让他们无需冒相应风险就能赚钱。因此他们努力工作 (实际上就是勤奋学习),寻找能为他们带来优势的廉价证券和投资方法。他们大量买入证券,使用各种投资方法。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努力会减 少发横财的机会。证券价格越来越能反映公平价值,要得到免费的午餐则难上加难。认为投资是易事的想法是不理智的。
  接下来的那句说的是什么呢?“认为投资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它承接上一句所说的,投资者费尽心机寻找特别的、能带来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正是大量买盘提高了资产价格,降低了回报,认为投资是易事的人忽视了投资的复杂性。
  市场就像是一个见面的地方,人们聚在一起以物(通常是金钱)易物。市场有多种功能,其中一种是消除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
  打个比喻,Ed来电,给我的车开价1万美元。然后他把车卖给Bob,要价2万美元。如果Ed足够幸运而且我和Bob都答应交易的话,一夜之间他就赚了一倍的钱。简单来说,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这种交易赚快钱的话,
  这个人要么认为我和Bob是傻瓜,要么以为市场不起任何作用,无法令我和Bob搞清楚我那辆车的公平价值。
  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符合,那这就是一个“低效市场”。
  但如果我和Bob都能掌握二手汽车价格的市场信息,Ed拿下这笔交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在大多数的市场中,透明度往往可以揭示价格,明显的 错误定价不会发生。(得益于互联网,我们获得数据的渠道前所未有的通畅,比过去理想多了。)我认为这是查理那句话的主要基调:任何想要轻易获得暴利的人都 低估了市场的运作方式。本备忘录主要是分析市场运作方式所带来的挑战。
第二层次思维

右(巴菲特 ) 左(查理·芒格)
我总想着在退休时写一本书,把我在备忘录中讨论过的投资理念要素集结成册。然而,我在2009年收到了的一封来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电邮,他提到如果我写书,他会鼎力支持我的作品。这件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哥伦比亚商学院出版社曾和我提过出书事宜,当我告诉出版社我已经准备就绪时,他们希望我能提供一章样稿。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坐下来,甚至连书 的主题都未曾构思,就敲出了一章阐述“第二层次思维”重要性的文字。这是每一位想成为优秀投资者的人必须学会的重要一课。但我却从未对我的备忘录读者们明 言此中的利害。现在就是我拾遗补缺的时候了。
  在书的第一章里,我是这样介绍“第二层次思维”的:记住,你的投资目标不是达到平均回报水平;你想要的是超越平均水平。因此,你的思维必须比别 人更出色,即思考更周密、水平更高。其他投资者也许都聪慧、信息灵通并且善于运用电脑,因此你必须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优势。你必须想他们所未想,见他们所 未见,或者具备他们所不具备的洞察力。
  你的反应与行为必须与众不同。简而言之,保持正确性可能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你必须比其他人更加正确。. 。其中的含义是,你的思维方式必须非比一般。 你要表现与普通人不同,你的预期,甚至你的投资组合都必须偏离常态,你的看法必须比大家的共识更为正确。与众不同并且更出色:这是对第二层次思维相当确切 的描述。
  在思考查理的看法时,我的脑海中瞬间出现的就是“第二层次思维”。在这个不错的大标题下面,可讨论许多把卓越投资变成一场挑战的重要因素。总之,用查理的话来说,那些认为投资是一件易事的人必然是第一层次思维者。请允许我举书中几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两个层次思维的差异。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这是一家好公司,我们应该买进他们的股票。”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如此,所以它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股票的估值和价格都过高,我们应该卖出。”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公司将出现增长低迷、通胀上涨的不利前景。我们抛掉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前景是糟糕,但所有人都在恐慌中抛售,买进吧!”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我认为这家公司利润下跌的情况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有意外 的利好消息便能拉升股票;可买进。”第一层次思维是单纯而肤浅的,几乎人人都能做到(如果你想争取优势,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第一层次思维者所需要的只 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看法,譬如 “公司的前景是亮丽的,意味着股票会上涨 ”。
  第二层次思维更加深邃、复杂而迂回。第二层次思维者要考虑许多东西:
  •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
  •我认为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我猜中的概率有多大?
  •市场的共识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市场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市场对未来价格普遍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之间切合程度有多大?
  •价格中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我是正确的,价格又会如何?
  重点就是第一层次思维者看到的是表面,单纯地对表面现象作出反应,并且根据自己的反应买卖股票。他们并不明白所处的设定环境是投资市场,该市场 中资产价格反映且依赖的是市场参与者的期望。他们忽视了他人的行为会使价格变化的事实。而且他们无法理解这件事对他们能否走向成功的含义。
  举例来说,我住在洛杉矶,有一位股票经纪经常在我开车时听的电台节目里高谈阔论。他的建议很简单:
  “如果你喜欢某一家公司的产品,就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就是第一层次思维。它相当简单而又有诱惑力。但也容易出错,因为它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有好产品的公司也会业绩不佳;好产品也可能过时;或者公司股票价格过高,不是一项好的投资。
  换句话说,第二层次思维者(和第三层次思维者)反复斟酌每种情形的各个角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在1936年提出的假设报章选美比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假设报上发表100张女性的照片,要求读者选出其中最美的6位,命中率最高的几 名读者可以获得奖品。为了获胜,想法简单的参赛读者会选择最美的女性。但是请注意,比赛获奖者要选的并不是最美的,而是最受欢迎,最多人选择的女子。
  因此,获胜的关键不是选美,而是根据平均参赛读者认为谁最漂亮的看法,来预测投票结果。显然,为了做好预测,获胜者必须是第二层次思维者。(第一层次思维者并不会察觉两者间的差别。)
  维基百科指出,想从比赛中胜出的竞争者需要超越这种差异:
  还可以再作更进一步的考虑,那就是其他参赛者对于大众审美的看法。如此一来,策略一步一步的拓展下去,在每一层次中参赛者都要以他人的推理为依据,争取预测选美过程的最终结果。
  “这并不是在靠个人判断来选出最美的[面孔],也不是要选出公众平均心目中最美的面孔。我们已进入第三层次,运用智慧预测参赛者平均预期大家的平均看法是什么。而且我相信,有些参赛者甚至会进行第四层、第五层和更高层次的思考。”(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凯恩斯创造了这样一个比赛来印证实他对股票市场的观点。从短期看,跑赢大市需要的是一种可预测哪些股票能够赢得投资者青睐的能力。洞悉这种动态的高层次思考者在获得最大收益的过程中会抢占先机。当本杰明•格雷厄姆(Ben Graham)说市场短期是“投票机(”虽然在解释他的看法时,他说市场长期是“称重仪”),他所用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第一层次思维者仅仅侧重最优质的公司、最好的产品、最快的盈利增长速度或最低的市盈率倍数。而对第二层次该思考什么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第二层次思考的需要则一无所知。
  第二层次思维者在考虑购买资产时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历程。这种资产好吗?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和我一样乐观吗?它真如我想的那样好吗?其他人都认为同样的好吗?其他人眼中别人的想法呢?它将如何变化?
  其他人认为它会如何变化?根据当前的状况;我认为它的状况将如何变化;其他人认为它将如何变化;以及在其他人眼中别人认为它会如何变化等因素,它的定价如何?这些还仅仅只是开始。是的,这并不简单。
  (请注意,以上所讨论的主题完全是针对短期投资,我只是借此提供图解说明,以分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思维差异。橡树及我本人并不关注短期结果,我们进行长期考虑时的思维是颇不同的。我们很少思考其他人短期内倾向于做什么;相反,我们依靠的是称重仪上得出的最终数字。目前为止,首要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对基本面的客观评价。市场参与者过度沉迷于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以至于因为担心所考虑的资产会持续不受欢迎或进一步遭到冷遇而忽略了其价值,错过廉价资产。这为那些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并为能够忍耐由于资产暂时不受欢迎而导致短期损失的投资者,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他们能够从廉价资产中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
  凯恩斯的假设性比赛清晰不过地显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的途径未必是第一眼看上去的样子。当你的目标是举起最大的重量,在高尔夫球场打出最低杆数,在数学考试中获得最高分,或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填字游戏,这种竞争是来自于对自身的挑战以及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但当您的目标是成功投资时,是在心理战当中力图超过其他人时,就涉及很多心理层面的较量,即其他人也在试图揣摩你的心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挑战变得更为复杂。
  投资者都想以公平价格买入理想资产,这个基本目标既合理又直接;可是,当你想得越深,就了解到成功的投资在很多方面都违反直觉,就也越能体会一些看似明显的事实,往往错得有多厉害。当然还有大量重要的因素要考虑,但认识到这些是关键。
人人都追捧的事物

投资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层次思维者与投资大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他们喜欢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事物。这些往往是很容易理解且易于买进的东西,但这不大可能是通往成功投资的路径。我在2007年4月的《人人皆知》(“Everyone Knows”)一书中是这样写的:投资者们明确达成的广泛共识差不多都是错的。首先,大部分人们并不理解某个具有非凡潜力的资产,在实现盈利之前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其次,大众对某一投资形成的一些普遍性看法,可能会断送其盈利潜力。
  举例说,“人人”都相信是很不错的投资,在我看来,事情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人人都喜欢,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此资产之前一直表现良好。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如果迄今为止表现突出,那么也就预示着未来的表现将依然不俗。其实更可能的是,到目前为止的出色表现是对未来表现的提前预支,因而预示着从现在开始表现将达平均水平以下。
  •若人人都喜欢,那么可能是投资热情推涨了价格,进一步升值的可能性相对偏低。(当然,也存在从“高估”到“进一步高估”的可能性,但我不会指望这种情况发生。)
  •若人人都喜欢,可能意味着这一领域的价值已被过度挖掘,且资金流入过量,已经不存在廉值资产。
  •若人人都喜欢,当大众的集体想法出现变化并寻求退出投资时,价格将会有下跌的重大风险。优秀的投资者会知道何时某一资产的价格低于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到时会买进那些资产。只有当大多数人未能预见某个投资的价值时,价格才有可能低于其应有价值。Yogi Berra因其名句“不会再有人去那家餐馆了;它太挤”而为人所熟知。这就像说“每个人都意识到这项投资是廉宜”一样荒谬。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选择买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会停留在低位。
  因此,具有最明显优势的资产成为所有人追捧的对象。他们也可能是最受热捧及定价最高者,从而成为前途最为渺茫和最不牢靠者。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当我于1968年在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投资研究部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该银行正大量投资于“漂亮五十(Nifty Fifty) ”股票:即美国最好、增长最快的50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这是些不大可能出状况的公司,官方的论调是无论在什么价位买入,都不会有太大影响。鉴于这些公司的增长率,80或90的市盈率似乎也没什么不合理。
  但事实证明,买入价非常重要,并且80-90倍的市盈率也过高。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初市场遇到难关时,许多股票丧失了绝大多数的价值。投资者最终受了教训,知道人是可能对某项不错的投资过分乐观,而意料之中的是,结果这些对完美未来的预测是会出错的,例如显赫一时的柯达、宝丽来和施乐等大企业最终落得破产或急需转型的下场。
  大约十年前,每个人都热衷于进行房地产,尤其是住宅的投资。这受到一些似乎令人信服的“公认至理名言”推动,譬如“你可以一直居住在这里”、“房价会一直上涨”以及“房地产是一种抗通胀的保值资产”等说法。
  就连保守的债券投资者(而不是房屋买家自己)也受“从来未发生过全国性的按揭贷款违约浪潮”这一事实说服,纷纷购买杠杆和分层按揭担保证券。
  但到2007年,事实证明房价可升也可跌,基于完美历史纪录而恣意扩大的按揭贷款也存在缺陷。当房地产和按揭贷款成为所有人的宠儿时,结果就变成了不良的投资。
  事实是,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真理,那么这些令人痛苦的泡沫就不会存在。“漂亮五十”股份曾经是一些整体不错的公司。房价的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并抵消通胀。按揭贷款一般能够偿还或拥有足够的抵押品。互联网或将改变世界。每桶147美元的石油曾经不可或缺且供不应求。但在每一种情况下,其优势都太过明显;这种投资理念变得过于流行,因此最终资产的价格被抬升至危险的水平。追随在某个时间点内流行的趋势,显然不是投资的成功法宝,因为这种流行度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走在一条舒适但方向错误的道路上。以下内容节选自《人人皆知》: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靠的迹象能够指明下一个暴利投资所在:一笔价格极低的好买卖。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找这种投资 。暴利(我的意思是指不寻常的回报,或不寻常的风险调整后回报)往往并非从购买公众普遍追捧的资产中获得,而是通过购买价值被众人所低估的资产。
  简而言之,卓越的投资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拥有其他人所忽视的要点(且尚未在价格上得到体现),以及
  •该要点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至少被市场所认可)。
  第一个基本要素中,必须清楚明白的是,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必须具有不寻常的分辨能力、能不按常规出牌、打破旧习或深有远见。这就是为什么常说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孤独的原因。
风险与反直觉原理

霍华德·马克斯(图片转载自百度图片)
果很显然或众人普遍知道的事实往往是错误的,那什么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将明显吸引力的概念反其道而行之。真像是,最出色的购买总是来自于大多数人不了解或不相信的东西,它可能是证券、投资方法、
  投资概念,但事实上,一些未被普遍认可的事物,往往会被那些领悟力够强、能逆势而行的投资者所见到。在风险领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节选自备忘录《人人皆知》):
  “(关于某项资产)我无论什么价格都不会买入,因为大家都知道风险太高。”这是我在生活中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并且为我带来了最好的投资机遇。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这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坚持避免投资非投资级债券的做法导致投资者退出大多数的机构投资组合,令这些资产变得廉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破产公司债务:还有比这风险更大的事情吗?
  事实上,投资大众错误判断风险的次数,至少和他们错误判断回报的次数一样多。广泛的共识是,买入一些不被人看好的投资,往往是错误的。事实往往是相反的。
  我坚信投资风险往往会在最不易察觉的地方存在,反之亦然:
  •当每个人都相信某资产具有风险并不愿意买进,这通常会带动价格降至完全不存在风险的某个点位。广泛的负面观点可令其风险降到最低,因为价格当中已经体现不到丝毫的正面因素。
  •当然,正如“漂亮五十”投资者的经验所证明,当人人都相信某个资产绝对没有风险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将其价格抬高至某个含有巨大风险的点位。没人害怕风险,因此承担风险时没有回报,也没有人要求或提供“风险溢价”。这情况可能令最受人欢迎的投资变为风险最高的投资。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是,多数投资者认为质量、而不是价格是判断某项资产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但是高质素资产也会有风险,质量不高的资产也可以是安全。这完全是购买价格的问题。对我而言,由上述可知,结论其实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普遍认为安全的时候。这是2006-07年间人们所普遍相信的情况,这种信念引发一些不谨慎的行为,最终引发了金融大危机。只要能够明白高风险可以防止这些行为发生,就可使世界变得安全。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的反复无常”。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对安全的感知会导致风险,相反,对风险的感知则会带来安全。但对更深层次的第二层思维者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另一个实例证明,“人人皆知”的观点塑造了环境,被认为理想的投资价格被抬高,反之亦然。
  如果认为基本面风险偏低,且未来十分美好,投资者会变得乐观。这反过来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投资风险上升。困扰着大多数人,即第一层次思维者的问题是,无法辨别基本面风险与投资风险。
  需要牢记的是价格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无论基本面展望是积极还是消极,投资风险水平大部分取决于资产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再好的资产也可能由于定价过高而产生风险,且由于表现极差以至于没有值得买入(或属安全)价格的资产也少之又少。这就是反直觉原理的其中一个最好例子。只有能够看穿这其中逻辑的人,才有望成为优秀的投资者。还有呢?围绕复杂性和反直觉的主题,我讨论了一些最重要的论题:
  •第二层次思维的重要性,
  •缺乏对“好公司”和“好投资”的辨别能力,
  •人人皆知的东西起不到作用,和
  •风险的反复无常
  不过到这里已经写了7页了。与其继续罗列所有我想探讨的论题,不如让我们来做个练习。我将在下面列出一些久负盛名的投资格言。看看你是否能正确判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市场是“高效的”,意味着资产价格能体现所有可用信息,从而能对内在价值作出精确的估计。
  •因为人们都不愿承担风险,风险大的交易无人问津,市场会为投资者提供适当的风险溢价,从而补偿增加的风险。
  •高风险的投资产生高回报。
  •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高风险的资产会使其风险更高。
  •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所有资产都表现良好是理想的状态。
  •理解经济学能使你安全驾驭未来的宏观经济。
  •前景有时清晰明了,有时却纷繁复杂且难以预测。当情况处于后者时必须小心行事。
  •正确的预测可以带来投资收益。
  •要有利可图,则预测必须准确。
  •投资获得收益证明投资者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低价意味着投资具有吸引力。
  •正在升值的资产值得关注。
  •反向投资哲学有助投资者持续取得成功。
  •做感觉正确的事是重要的。
  •资产流动性越强越安全。
  •运用简单的公式化流程可以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水平保持在低位。
  我的答案是:所有这16项都有潜在误区,并且首先,必须放在第二层次思维,而不是第一层次思维上进行理解;其次,这些投资格言不得被视为成功的铁律。原因如下:
  •市场是“高效的”,意味着资产价格能体现所有可用信息,从而能对内在价值作出精确的估计—高效市场理论假定人是理性和客观的。但是因为感性经常代替理性左右人们行为,因此市场所反应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投资者认为的真相。因此价格可以任意变动。有时它们是合理,有时却太高或太低。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并且相信其所传递的信息,可说大错特错。
  •因为人们都不愿承担风险,风险大的交易无人问津,市场会为投资者提供适当的风险溢价,从而补偿增加的风险—事实上投资者规避风险的程度在过高和过低之间摆动。当规避风险的程度过低时,持怀疑看法和保守的投资者已很少,尽职调查做得不够,高风险交易很容易达成,风险承担的补偿常常不足。投资者绝对不能依赖市场的自我规范。
  •高风险的投资产生高回报—这是古老格言中最伟大的一句,也是最大错特错的一句。
  如果一系列低风险投资的构成部分的低风险特点能有助实现可靠收入,并可防止出现任何大损失拉低整体业绩的情况,那么这些低风险投资便可能产生高额回报。没有损失令你有好的开头,预示着会取得好成绩。这是橡树投资理念的基石。
一方面,不能依赖高风险投资来获得高额回报。若真行得通,他们就不会被称作是高风险投资了。如果支持它们的投资分析缺乏依据或陷入不利的发展势头,那么高风险投资就无法产生它们似乎会取得的高回报。
  风险和回报之间假定的正相关性,是在假设没有投资技巧和增值决策等的基础上预测。如果市场确实是高效的,且投资者没有任何技巧,那么相信承受更大的风险会获得更高回报的理论则是合理。但是如果投资者有超凡的技巧,这些技巧就能用来创造有低风险与高回报潜力的投资组合。
  •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高风险的资产会使其风险更高—这里要谈到诺贝尔奖获奖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对投资理论最伟大的贡献,即如果一个投资组合的构成全是低风险资产,加入高风险的资产反而会使其更加安全。这是因为,此举可以提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减少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增加对单一负面事件的承受能力。
  •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所有资产都表现良好是理想的状态—事实是,如果所有的构成部分在同一情况中表现良好,那么在另一情况中就可能都表现糟糕。这意味着分散投资的好处将难以完全实现。真正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存在一些表现较落后的资产并不足为奇,也不应对其表现失望。
  •理解经济学能使你安全驾驭未来的宏观经济—实情是没有永远不变的规则。“在经济学和投资中,由于人类天性起到的关键作用,你无法简单地像真正的科学那样肯定地判断“如果A,就会B。”因果之间的微弱联系使得结果充满不确定性。换言之,这带来了风险。”(《风险再访》“Risk Revisited”,2014年9月)。
  •前景有时清晰明了,有时却纷繁复杂且难以预测。当情况处于后者时必须小心行事—事实是,未来从不会风平浪静。有时看似无需担忧,那是因为所有的风险都不会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看起来最晴空万里的时候,天空也并不像其所呈现的那般一尘不染。哪种情况更危险?是所有人都明白未来有风险,还是认为风险是可知且有限的时候呢?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相比前者,后者更令人担心。
  •正确的预测可以带来投资收益—最简单的正确预测方法是推断某一趋势,看其是否继续如预期那样保持。大多预测者会做出很多推断,这意味着市场人士大都经常知道他们的预测。因此当趋势确实在持续时,每个人都是对的。但既然每个人都持有同样的观点,那么这种持续趋势可能提前反映了资产的价格,这种符合预期的前进趋势未必会带来利润。因为要使预测能够带来高利润,必须具有特殊性。但是鉴于趋势持续的频率,特殊的预测并非常常正确。
  •要有利可图,则预测必须准确—正如正确的预测不一定会带来利润,会带来利润的预测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一项预测—即使不正确—仅仅是比其他预测错的程度更少,也可能带来利润。如果每个人均推断出某种趋势将不会持续,那预测到偏离也可带来可观的利润,……即使它并未准确猜中。
  •投资获利即证明投资者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我最先从沃顿商学院学到的知识之一便是:不能依靠结果来判断某一决策的质量。鉴于未来事件的不可预知性,特别是世上存在随机性,许多有理有据的决策反而导致了损失,而众多糟糕的决策却带来了利润。因此某一个丰收年或某些少数的大赢家并不能向我们揭示
  投资者的技巧。我们在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有技巧之前,必须审视大量的结果和漫长的历史纪录—特别是包含某些艰难年份表现的历史。
  •低价意味着投资具有吸引力—我在第七页底部探讨了价格对于判断投资是否有风险的重要性。但如果你重读这部分的粗体文字,你会明白低价并非必须要素。某项资产可能会有一个较低的绝对美元价格、一个相比过去较低的价格、或者一个较低的市盈率。但通常,如果投资要有吸引力,风险又要低的话,那么价格需要相对资产内在价值为低才成。如果投资者无法认识到廉价和价值之间的区别,就会很容易陷入困境。
  •正在升值的资产值得关注—多数人认为市场是有智慧的,因此上涨的价格便意味着基本面良好。他们可能偏爱追涨投资,基于如下理念:之前升值的资产可能继续升值。但事实是:资产价格越高(其他变量相等),越不具吸引力。上涨的动能终究会停止,而此时之前表现最差及价值最可能被低估的资产就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反向投资哲学有助投资者持续取得成功—投资大众确实常常作出错误的决策。尤其是价格升幅越大,他们越激进;而跌幅越大,则越小心翼翼,与该有的表现刚好相反。但是作出与大多数投资者相反的决策也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或一定不能做的。反向投资哲学在极端情况下最有效,
  而且只对那些知道投资大众在做什么并且清楚其为何做错的人,才会奏效。而且他们还需要鼓起勇气作出相反的决策。
  •做感觉正确的事是重要的—最优秀的投资者理性地知道做什么才是正确的。但即便这种认知让他们感到舒适的时候,他们也必须抑制自己不去跟随这种感觉。最好的想法往往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正如我在《敢于成就伟大》(“Dare to Be Great”)一书中所写的那样,特别的想法必定是孤独的。根据定义,流行、普遍认同或显而易见与与众不同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大多数成功的投资一开始都令人感到不安。好的投资者与其他人一样容易受到相同的误导和情绪的影响。只是优秀投资者的自制力更强。
  •资产流动性越强越安全—资产流动性较大通常意味着更容易以更接近对上最后一次交易的价格卖出资产。但首先,当其他投资者对该资产的想法改变时,流动性可能会枯竭。其次,理论上你想卖出资产时的能力是与基本面安全无关,与长期投资安全的关系也相对较低。投资拥有良好的基本面以及价格具有吸引力、经过充分分析的资产会安全得多,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长时间持有而无需考虑退出。避免缺乏流动性的
  最好办法是安排好你的投资,这样就基本上不需要追求流动性。
  •运用简单的公式化流程可以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水平保持在低位—事实上,风险的形式众多,它们可能重叠,也可能差异明显而难以管理。例如,正如我在《风险再访》(Risk Revisited)一文里所说,为降低亏损风险所作的努力总是会增加错过获利的风险,而通过购买较高质量资产以降低基本面风险的努力则经常增加估值风险,因为较高质量资产常常以过高的估值水平出售。
  以上的判断究竟包括些什么?是一系列日积月累下来的陈词滥调,包括一些只在某个时期起作用或者纯粹是胡说八道的内容。这些投资谬论无处不在却起不了什么作用。现实是投资者必须在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挣扎求存。
近期经验

图片转载自百度图片
近全球市场动荡,标普500指数在8月17日至25日期间下跌11%,以及中国股票跌幅将近40%,这些都令投资者面对另一件难事:在不利条件下进行投资组合管理。一些教训值得记下,但要运用这些经验也并非易事:
  •情绪是投资者的劲敌之一。恐惧让人难以对持有价格急跌的资产保持乐观态度,正如嫉妒使人很难避免买入其他人都持有的价格正在上涨的资产一样。正如我上述所言,每个人都在对抗同样的影响和情绪。出色的投资者可能也难以幸免,但是他们设法不受干扰。
  •信心是关键情绪之一,我把大多数市场的近期波动,归咎于市场情绪从不久前的过分自信转变到近期的过分担忧。这种转变可能由醒悟所产生:当投资者意识到,他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的远不及他们所想时,会尤其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的增长放缓,人民币贬值及市场作出调整,我想大多数投资者都意识到,他们并不了解这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保持适度的信心十分重要,但是信心通常同其他情绪一样,都会急剧波动。
  •尤其是在下滑阶段,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寄望市场能告诉他们正在发生什么和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你可能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指出,每日市场不是基本面分析师;它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你不能把它看得太重。市场参与者对基本面实际情况的洞察能力有限,
  他们买卖背后可能依据的丝毫理智都被他们的情绪波动所淹没。将近期全球范围的下跌解释为市场“知道”艰难时期即将到来可能并不正确。相反,中国的一些利空消息让投资者恐慌,特别是以保证金形式购买股票的中国投资者,他们可能正经历着人生当中第一次严重的市场调整。这种恐慌性抛售带动美国及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开始跟风,并相信中国市场下跌预示着将对中国以及其他经济体造成严重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应该基于基本面及估值分析,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行动支配。如果你让决定市场走势的投资大众告诉你该怎么做,又如何期望能跑赢大盘呢?
  •尽管中国是导致近期市场波动的“直接原因”,其他因素也时常会造成影响,上一个月也不例外。我经常想到的一个词是“汇集”。投资者在面对一则利空消息时通常能保持理智。但是当他们同时面临多个利空消息时,就常常无法保持镇定。上个月另一则利空消息是纽约梅隆银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SunGard软件发生故障,无法为其管理的1,200只共同基金及交易所交易基金定价。于是又一次的醒悟:没有人愿意承认他们所需要的市场机制其实并不可靠。
  •在市场走势理想的时期—或许效仿沃伦•巴菲特—投资者讨论他们有多希望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可以让他们趁低吸纳。但当价格大幅下滑时,趁低吸纳以拉低买入均价的机会通常不是很受欢迎……而作出行动就更加困难。
  •在类似此次的调整期间,投资者可能会被吸引作出抛售。在听起来很理智的理由下,比如“减持至令你感觉安心的水平十分重要”,时常隐藏着情绪性行为。但是卖出的真正理由主要是你认为基本面恶化或者价格已见顶。价格下跌则卖出才更加宽心(就像在市场上升时买入的目的)与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毫不相干。
  •另一个卖出原因当然就是害怕跌势持续。但是如果你禁不住要这样做,首先问问自己,你认为明天的股票市场是涨是跌,再问问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是多少。如果你可以理智地斟酌这些决定而不是跟着感觉走,你可能就会承认根本不知道短期内会发生什么事。
  •撇开基本面展望或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谈,很多人在股市下挫时卖出股票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必须做些什么,什么都不做只是被动地观望股市并不合理。但是我深深认为,让你赚钱的并不是你买入和卖出东西,而是那些你持有的东西。当然你需要买回来才能持有。我的重点是,交易仅仅是对你持有的东西作出调整,而进行交易不一定能增加潜在利润。紧握你所拥有的可能已经足够—尽管在困难时期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在我三月份写的有关流动性的备忘录里,我引用了我儿子Andrew的观点:如果你以渴望的心态留意着一只持续上涨二十年的股票的走势图,试想一下你有多少天是想说服自己放弃卖出的。长期持有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卖出股票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股票上涨和股票下跌。当股票上涨时,持有该股票的人变得忧心忡忡,如果他们不卖,将有可能因为输掉之前获得的利润而自我埋怨,并受到他们的老板和客户的指责。而当股票下跌时,他们又担心跌幅加大。
  而这种感觉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理性的原因。如果你一个月前在80美元的价位买入,你会因为它如今跌至60美元而卖出吗?渡过下跌时期的最佳途径就是证明你的论点,保持信心和坚定立场。如果你卖出仅仅是因为出现一次下滑(或一次拉升),你将永远当不了那二十年的赢家。当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你会看到每个二十年的整体上升趋势都包含许许多多的起伏。要想享受长期成功,你必须一直持有它们。
  •近来有很多文章写的都关于当今投资环境下的流动性降低(部分是由于沃克规则(Volcker Rule)下的限制所致)。这可能是导致上个月波动的原因,但是它应该被视为仅仅加剧短期的阵痛,而不是改变长期的基本面。
  事先应对下跌的市场似乎很简单,因为不会受情绪左右,而且投资者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只有像最近那样价格开始大幅跳水,他们才意识到这比预期的要困难许多。那什么会奏效?出色投资并非易事。我已经列举了众多显示其复杂性的例子,以及一长串不可依赖的过于简单的规则。在众多的论述里,令投资变得复杂的原因是,没有一种策略会永远奏效。几乎每一种投资者可能使用的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以下是我在去年《敢于成就伟大——续》(Dare to Be Great II)一文中所写的:
  •如果投资,一旦市场下跌,你就会遭受损失。
  •如果不投资,一旦市场上涨,你就会错失由此带来的收益。
  •正确把握市场时机可能会增加投资收益。
  •在无法正确把握市场时机的情况下,买入并持有策略将实现更为理想的回报。
  •激进型投资将于市场上升时带来帮助,但也会于市场下跌时造成不利影响。
  •防守型投资将于市场下跌时带来帮助,但也会于市场上升时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投资组合过于集中,你的错误会令你全盘皆输。
  •如果分散投资,你成功时所获得的回报也将有所减少。
  •如果采用杠杆,你的成功将被放大。
  •如果采用杠杆,你的错误也将被放大。
  以上每一组都是对称的。上述策略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增加投资收益,但如果判断错误,也不会削减收益。因此,任何策略内部或其本身都没有蕴藏一定会取得优于平均投资表现的秘诀。投资界只有一样不会具有两面性,那就是“阿尔法系数”:即出色的洞察力或技巧。无论市场涨跌,技巧都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取回报。出色的技巧能够通过增加投资决策的正确率,通过集中投资和使用杠杆以提高预期收益。但这种出众的技能显然是极其少见且难以掌握的……
  初学者、未经训练或是懒于投入的人们应该获得超常利润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无需努力、没有过人的技巧或不需要获得多数人不知道的情报就能取得吗?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很多投资者是基于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而进行投资的。(如果他们不这样想,恐怕就会进行指数化投资或至少将这项任务交给其他人去做了吧?)
  出色的投资回报不可能依赖一成不变的策略、众所皆知的方法、止损规则……或是避免所有风险。只有具备优于常人的投资能力,能够识别何时冒险会获得回报,而何时会导致损失,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要想取得切实的出色投资结果,高超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缺乏卓越的判断力和执行力,那么也不能指望任何策略或是技巧能产生出色的结果。但显然,只有一少部分的投资者拥有卓越的技巧。
  在数学层面上无可辩驳的是以下两点:普通投资者在扣除费用前的业绩一般符合市场平均水平,但扣除管理费后,投资者的平均回报就会被拉低至至市场平均水平以下。当中要加以考虑的事实是,被动投资一般都可产生平均业绩,而且费用低廉,又几乎没有不达标的风险。
  从长远来说,出色的投资者以及他们深思熟虑得出的方法一般可以产生出色的平均回报,尽管他们可能离完美相去甚远。他们所能期盼的最好情况是,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多于错误决策,成功决策所赚取的资金超过因错误决策所亏损的资金。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投资的绝对真理只有一个。查理是对的:投资不易。

雷射近视手术安全吗?

雷射近视手术安全吗?

Eye Test

(图源:Pixebay)

曾经某医生宣称暂停雷射近视手术的新闻,造成民众恐慌,大家无不担忧雷射手术的後遗症,争相提出疑问,雷射近视手术到底安不安全?

事件後,民众及网友针对术後是否造成老花眼丶青光眼以及视网膜老化等问题提出疑虑,但其实这类的疑虑与雷射近视手术相关性不大。眼科专业医师张朝凯说明,老花眼属於老化现象,会随着年纪增长及习惯而出现;青光眼大部分是因为眼压过高而导致;高度近视者则因眼轴较长,视网膜会较脆弱与变薄,易引起视网膜剥离的情况。上述三者皆为眼睛的病变,而雷射手术可矫正视力,无法改善老化丶降低眼压以及视网膜剥离的机率,因此只要术後不让眼睛适度休息与保养,就容易出现此眼疾,与手术较无关联性。民众在似是而非的讨论下,仅会出现不必要的担忧,医生建议不妨多了解各眼疾产生的原因,才能避免恐慌。

张朝凯医师指出,雷射近视手术仅只是矫正视力的方法之一,若民众选择手术做为改善视力时,可考量雷射近视手术的三大成功要素:1.病患的条件,年龄丶度数深浅丶散光程度丶眼睛泪液和角膜厚薄等眼睛自身的情况,以此做为选择手术的依据;2.医师临床的手术经验,应考量医生的临床经验是否够多,并选择口碑良好的院方或诊所;3.适宜且精良的仪器设备,需注意雷射仪器是否跟上最新科技,并做好定期更新保养。此三项因素为影响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关键,民众可将此做为术前评估的依据。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术前与医师的沟通评估极为重要,若民众有严重的乾眼症丶圆锥角膜丶怀孕丶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如糖尿病或自体免疫力不佳者等,并不适合进行雷射近视手术,民众在考量手术前,请挑选合格的眼科医师进行术前检查,执行手术时,则应详细阅读眼科医学会新版「雷射屈光手术同意书」,其中将手术的步骤丶范围丶风险以及成功率等注意事项明确列出,内容亦提醒民众,手术一周後应避免搓揉眼睛或严重外力撞击角膜瓣,以利伤口愈合,且雷射近视手术仅是矫正视力,不能改善亦不会加重近视族群好发的眼疾:如视网膜病变丶青光眼丶白内障等,当40岁以上眼睛老化後,此类眼疾产生机率高,因此必须定期追踪,将能更保障民众眼睛的权利。

雷射近视手术後可能出现的不适症,会随着年纪以及体质,术後恢复的情况有异,约三至六个月内回归正常,常出现的不适症有乾眼症丶眩光丶畏光以及夜间视力驾驶困难等,属於轻微和暂时性的普遍症状,个别患者的症状可能持续,经由点眼药丶配戴眼镜或再进行二次手术改善,直至目前为止,全球眼科界尚未出现过因雷射手术导致失明的报告。

根据行政院自民国85年开始的临床统计,施行手术病患超过20万人,全世界接受雷射屈光手术已超过3,000万案例。中华民国眼科医学会表示,雷射近视手术是一个风险低且值得信赖的手术,并发症低至千分之一,病患术後追踪其满意度,期刊文献显示高於95%,想摆脱眼镜及隐形眼镜束缚的病患,雷射近视手术是一个可靠的选择。而且它的安全性,在世界各国皆有文献证明,民众选择此手术须了解眼疾成因丶自身条件,并注意术前检查和定期术後追踪,才是保护眼睛及视力的不二法门。

(来自:优活健康网)

美众院议长博纳突然宣布辞职

美国国会议员表示,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John Boehner)将于10月底辞职,并放弃在众议院的席位。他并未说明原因。

Image result for 美国众议院议长

博纳长期以来受到共和党内保守派的批评,指责他没有用更对抗性的方式应对奥巴马和众议院的民主党。

奥巴马总统说,听说博纳辞职他感到惊讶,他形容博纳“是个好人,是一名爱国者”。

博纳的一名亲信说,博纳如果继续担任议长,很可能会导致众议院陷入长期的领导之争。

共和党籍的博纳从2011年就任议长以来,就一直承受了来自党内保守派的压力,过去这几年他面临了多次来自党内的挑战。

身为天主教教徒的博纳,前一天才在国会接待了到访的天主教教皇方济各。

共和党内部

来自华盛顿的报道说,博纳辞职成为了共和党内反建制权力斗争的第一个牺牲者。

65岁的博纳在发表的声明中说,他担任议长和议员的最后一天将是10月30日,而且他是“满心感激”,并说稍后将作出正式的说明。

涉嫌买赃物 俄富豪交出毕卡索画供调查

身家亿万的俄罗斯艺术收藏家雷波洛列夫(Dmitry Rybolovlev)交给法国当局2幅毕卡索水彩画,以调查是否为失窃画作。

雷波洛列夫2013年向艺术品交易商布维耶(Yves Bouvier)支付2700万欧元(3000万美元),买下毕卡索画作「Woman Arranging her Hair」和「Spanish Woman with a Fan」。

不过毕卡索的继女乌坦-布雷(Catherine Hutin-Blay)表示,这些画2年前被窃。她的母亲是画中主角。

雷波洛列夫说,他并不清楚画作被偷,在昨天将画交给巴黎当局前邀请媒体前来观看,并强调,他「非常希望见到真相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