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常见的8大“障眼法”

P2P虽然正经历着迅猛的发展,但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小众的理财方式。全国平台数千家,但投资者仅以百万计(炒股这么不靠谱的事儿,还有几个亿的股民在那儿守着),所以,如何吸引投资人,其实已经成为各个平台的头等大事。

正因如此,展现平台魅力的各种招数让人眼花缭乱,投资人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坑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了8个P2P平台常见的“障眼法”,以供各位投资人参考。可能笔者总结得不够完整或者详细,有什么建议大家可以一同探讨。

一.注册资金

按照目前的规定,P2P平台的注册资金应不少于1000万。借助注册资金来撑场子的做法在该项规定出台的前后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尔后渐渐销声匿迹。最近受银行资金托管的影响,这阵风算是再度吹了起来。但注册资金实则是最容易被识破的,稍微懂行的朋友都知道其中的操作空间有多大。通俗点说,有平台说自己实缴资本1个亿,但1个亿放银行吃定期的年化收益才几个点?鬼才愿意!

二.注册用户量

注册用户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台的影响力、信誉度和活跃度,说到底也是平台实力的体现。经常网购的朋友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一定去买那个评论最多销量最高的,就像下馆子的时候一定去人满为患的那家。但注册用户数量实则是最容易被操纵的,羊毛党就是明证。所以就这一项来说,有效用户和人均有效投资应该是更合理和准确的衡量指标。

三.伪保证金

为了宣扬自己的安全,很喜欢拿保证金说事,说自己有几千万的保证金在那儿放着,你尽管投。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1.保证金到底有多少其实无从查证;2.即使数额是可查的,但如果平台先拿这笔钱去存定期,再以此抵押贷一笔款,那保证金的作用就是然并卵了。说到底还是钱的事,做金融的没有人愿意拿上千万上亿的钱吃定期利息的,想明白这一点就一通百通了。

四.伪担保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平台很难自己开展征信,做风控也要依靠与担保公司或者小贷公司的合作。那么问题来了,担保公司靠不靠谱在某种程度也成了平台是否安全的衡量因素之一。因此也有不少平台将担保公司推向前台,告诉投资人这家担保公司实力多么雄厚、资质多么高大上,但其中的猫腻不少。1.只签框架没有实质担保。如果哪家平台说项目是和担保公司合作但没有担保函,投资人就要小心了;2.关联担保。担保公司和平台是一家(股东或者法人是自己人)的,是绝对存在安全隐患的;3.壳担保。担保公司本身就是个空壳儿,还怎么给你担保?

五.伪资金托管

这可能是最近最热的话题。根据此前出台的指导意见,P2P平台必须在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所以这也成为一些平台标榜“规范”、“安全”的说辞。但真相是什么呢?且不说仍有相当数量的平台并没有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就是做了存管的,其实也并非“托管”。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通俗来讲,真正做了资金托管的,资金操作全部由用户通过第三方托管机构自主操作完成,实行了用户账户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的分离,任何借贷交易的流动都不经过平台,而在借款人和投资人的账户间直接流转,平台完全没有办法动用用户的任何资金。但存管就不一样了,一方面,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平台随时可以操纵这些资金。所以切记混淆概念,最大的安全隐患或许就在这里。

六.过高收益

除了安全之外,收益也是平台吸引投资人的利器之一。但高得离谱的收益显然是不可取的,按照目前的情况,年化收益率在10%到15%之间应属较为合理,可适当偏低或者偏高,但年化三四十个点的这种显然是个骗局,要知道大部分P2P的借款人都是中小企业主,他们不可能承受得起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再者,连国家都说高于24%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资金成本还是这么高,那P2P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七.华丽团队

我国的P2P平台大多数是从民间借贷发展而来,因此被诟病“屌丝”气息浓厚。所以,一些平台用尽心思将自己包装成“高富帅”,以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但实际上,很多平台“管理团队”名单中的各类大咖们只是过来打个酱油而已,实际上并不参与平台日常的运营管理。所以千万不要只看门面,而不看屋子里面实际住着的都是些什么人。

八.“干爹”背景

找“干爹”在前段时间实在是够火爆,凡是能与银行、上市公司、“国字头”扯上点关系的,哪怕只是上洗手间的时候打了个招呼,也要像跳梁小丑一样在人前露个脸。因为长久以来,背景硬不硬确实是投资人考察平台的关键指标。但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外界对P2P的信誉度还存在怀疑,因此过分渲染自己与某上市公司或者“国”字头开展合作的的平台,投资人应该擦亮眼睛去识别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说自己即将要上市的平台,投资人基本可以无视它,从目前来看,无论从法律层面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来讲,P2P上市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是对常见的几种“障眼法”作了一些通俗的描述。至于如何识破这些把戏,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来源:网贷天眼 午夜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