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尺度从产品转向了时间

在北欧国家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超市,公司职员卡特林(40岁)用手中的扫描仪读取面包和饮料的条码后,将商品放进包里。然后,她使用银行卡在自助收银台前结账,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这次购物。卡特林说:“以前要在收银台前等候。如今购物变得更轻松了”。

在政府加快推进电子化的爱沙尼亚,从纳税申报到开药方,公共手续的99%可以在线完成。这带来的效果是产生人均每年2周时间的宽裕。如果估算被省去的政府机关工作,累计竟达1400年的工作量。

1天只有24小时,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没什么两样。但是,IT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截至2017年的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人均劳动时间缩短了11%。能否打破“24小时的壁垒”?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增加创造新价值的“可支配时间”的趋势在扩大。

日本瑞穗银行2018年8月面向铁路公司JR东日本的IC乘车卡“Suica”推出了能从银行账户直接扣款的服务。利用这项服务的公司职员田中秀明(45岁)高兴地表示,“在车站原本需要30秒的充值能在一瞬间完成”。

争夺用户以秒计算的“间隙”

东京都的影像创作者濑川三十七(30岁)对着2台电脑,正在进行旨在满足“即使是1秒也想尽可能长的留住用户”这一来自客户要求的工作。濑川正在制作的是浮世绘中的登场人物重复奇妙动作的6秒钟视频。英国某大型服装企业2018年将其采用为网络广告。

源自中国的短视频APP“抖音”凭借15秒的播放时间获得全球性支持。濑川三十七表示“企业争取用户时间的间隙已经从以分为单位缩短至以秒为单位”。琐碎的短暂的时间成为推动经济活动的源泉。

新加坡最大银行星展集团控股公司(DBS GroupHoldings Ltd.)2016年在印度推出在90秒内开设个人账户的服务。2年里账户数超过200万个。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古普塔说:“应对缝隙时间的交易将创造业务的未来”。

纳米秒级别的竞争

商品和服务普及的时间轴变得极端的短。金融顾问布莱特·金(BRETT KING)表示,电话获得5千万用户是在其问世的50年后,然而推特(Twitter)仅用了2年时间。随着竞争加速,在股票市场,高频交易业者瞬时完成大量买卖,展开纳米(10亿分之1)秒级别的竞争。

18世纪,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将国民能消费的产品的数量视为财富。这是因为那是生活必需品短缺、产品不足的时代。而现在,财富的尺度从产品转向了时间。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在《毛毛》一书中,描写了少女从时间小偷手中夺回时间的故事,告诉人们时间就是活着本身。如今已经迎来思考在经济和技术进步带来增加的“可支配时间”里如何按自己想法生活、并将其变为财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