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40岁的第一课:遗憾难免,不要悔恨!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每个阶段都有特性,能够喜悦地接纳事实,才能欣赏当下的美景,生出创造未来的能力。如果身处秋天的萧飒,却始终惦着春天的美丽,人生的痛苦,就从这里滋生。

一进入成年期,身体机能便开始走下坡,新陈代谢降低丶皮肤老化丶体力衰退,连智商都开始下降。研究指出,25岁後,「流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IQ测验结果相近)会开始降低;但如果能持续思考丶学习,由经验累积成的「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则会逐渐升高,这就是「智慧」。

也就是说,进入中年,我们不再适合像年轻时那样拚多丶拚快;40岁的你,就像一个结实累累的果树,有的果子很丰硕,有的却稍嫌贫脊。然而,唯有接纳过去的遗憾,才能迎来往後的成就。

当朋友稳定向前,你却为过去懊悔…

亲职教育专家杨俐容认为,面对40岁时,最重要的态度就是「接受『人生遗憾难免,不要悔恨就好』。」

多数人在40岁前,都已经确立了人生的方向与价值观,准备好往前冲刺。如果你年过40,仍经常感叹「如果当年选择A工作,人生是否就此不同」「当时要是嫁给B男,搞不好小孩都两个了」,未来的路只会更难走。因为,中年的你已不再有馀裕到处找答案,但是脑袋里不断涌现的疑惑,将会让人生陷入空转。

步入中年却还不确定自己要什麽的人,很可能是在青春期时「迷路」了。

青春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阶段,但多数台湾孩子在这段期间的唯一要务,就是读书;没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兴趣丶熟悉未来工作的型态丶思考需要什麽样的伴侣。直到年岁渐长,发觉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人生彷佛走进了死胡同,才幡然醒悟:「这真的是我要的吗?」

这个时候,许多人会想方设法地找寻出口:用错方法,变成惊天动地的中年危机;方法对了,则是中年转念,海阔天空。

杨俐容提醒,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每个阶段都有特性,能够喜悦地接纳事实,才能欣赏当下的美景,生出创造未来的能力。如果你身处秋天的萧飒,心中却始终惦着春天的美丽,人生的痛苦,就从这里滋生。如何转念爱上现在拥有的一切呢?杨俐容的建议是「当医院志工」。

她有个朋友是位成功的经营者,四十多岁就去医院当志工。这位友人说,每一天,他都会在年过七旬的病人身上,看见自己快转30年後的人生:生什麽病?谁来探病?几个人来?态度如何?老後的境遇,完全取决中年时期的抉择。趁早接触人际丶情感层面的新知识丶新环境,较容易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顿悟,而对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

当朋友儿女成群,你却依然单身…

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人到中年,最大的课题就是「创造」与「产力」,其中「经营家庭」便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生产形式。然而,未婚者由於在情感上没有场域展现生产力,在面对朋友成双成对丶亲友询问催促时,即可能因此产生空虚。

杨俐容分析,在人际互动上,年近40岁的单身者最常遇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被看小」,尤其容易发生在与父母亲同住的成人身上。四十岁左右的人,精神与生活上都已经独立了,但如果你的衣服还是妈妈洗丶出门还要爸爸接送,就容易被当成小孩,得不到认同与尊重。

第二是「被看怪」。即使在公司已经独当一面丶事业也小有成就,还是要面对外界「怎麽不结婚」的质疑眼光,心里很不舒服。

最後则是「被滥用」。当父母亲生病丶兄弟姐妹需要人帮忙顾小孩时,往往只要一句「反正你还没结婚」,就理所当然地落到头上。

遇到这三种状况,多数人自是满腹委屈,不知如何调适。杨俐容认为,要享受40岁的单身生活,调适的关键就在於「接受现状」,从人生整体的角度,重新定位现阶段的角色。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自我定位为经济丶思想独立的「成人」,不再事事寻求父母认同後才去执行。

第二种情况,有赖设定适当的人我界线,当他人咄咄追问私人感情态度时,只要一句「谢谢你的关心」和一个微笑,就可以礼貌地结束话题。
最後一种状况,则必须学习向家人明确表达自己可以协助的程度,才不会沦为「免费的佣人」。

当年华老去,你却在原地打转…

前阵子,参加大学毕业35周年同学会,一位当年成绩最优异的女同学,才新婚不久;但在教会服侍的她却满足地说,「我不打算生小孩,因为我有一百多个孩子!」

未婚中年人通常个性成熟丶观念开放,既没有年轻人的冲动丶也不似已婚中年人保守,无论是做志工,或有限度地照顾家族中的小孩,其实正是上下两代间的最佳沟通折冲桥梁。

「接受现状,日子就会很好过,」如果一直想着年华老去丶没人爱我,就会陷在「想要却得不到」的懊悔中原地打转;如果做好「这辈子可能单身」的打算,但也不排除意外结婚的可能,人生才能继续安定地往前走。

这,就是「四十不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