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无效论:一旦奖励没了,大家的良好表现也会跟着消失

Image父母都会以奖励方式教育小孩;到了职场上,公司也有奖励机制,希望员工能一直有好表现。然而研究显示,提供奖励只有短期效果,奖励一旦没了,大家的良好表现通常也会跟着消失得无影无踪。

睿智老人与叫嚣少年的故事

有位睿智的老人住在某个杂乱的社区里,某天,一群不良少年决定干扰他的生活,每天只要一经过老人家的门口就不停谩骂叫嚣。很多老人可能会觉得最好的回应方式是大声回骂丶报警或指望那些孩子最终自讨没趣而离开。不过,这位睿智的老人想出更精明的方法。

他坐在门外等这群不良少年,他们一上门,老人就给他们每人一张5英镑的纸钞,说他很愿意付钱请他们谩骂叫嚣。不良少年不解怎麽回事,但他们还是拿了钱,像平常一样叫嚣完就离开。老人天天发钱,维持了一周。

第二周,情况有些不同了。不良少年出现时,老人说自己上周收入不多,只能给他们每人1英镑。不良少年未受影响,还是收钱并继续叫嚣。到了第三周,情况又改变了。当不良少年出现时,老人说自己上周的收入又更少了,现在只能给他们每人20便士。不良少年觉得这个金额简直是污辱他们,因此拒绝再叫嚣。

别人付我钱,是因为想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

要充分了解老人背後的智慧,要再回到1970年代精神科医生爱德华·德希(Edward Deci)付钱请一群人玩木制拼图的实验。他请自愿受测者到实验室,要求他们玩拼图游戏30分钟。在开始之前,他告诉部分受测者,拼出形状就能得到奖金,其馀则无。

研究发现,德希的奖励机制把游戏变成了苦差事。

玩游戏有奖励的人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付我钱,是因为他们想让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既然他们付钱要我玩拼图,这游戏肯定不好玩。」

同理,那些没有得到奖励的人则是不自觉地想:「别人想让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才会付我钱。既然他们没有付钱要我拼图,这游戏肯定很好玩。」

实验结果显示,不论受测者能不能拼出拼图,在放任他们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那些没获得奖励的人比较可能继续玩拼图。

上述故事的结论都在说明,提供奖励给学生丶戒菸者丶开车者时,其实是在鼓励他们表现出不喜欢读书丶不想戒菸丶不想系安全带的样子,所以奖励一旦消失,想藉以获得奖励的行为就突然停止了。更糟的是,行为出现的频率可能比提供奖励以前还低。也就是说,短期而言,奖励机制可能有效,但长期而言,奖励一旦没了,大家的动力通常也会跟着消失。

看到这里,身为管理者的你,还会认为只要提供奖励,就能让部属乖乖的为你工作吗?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