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三朝文人王沪宁

韩国媒体近日指出如果想要在此比别人领先一步,那就需要先关注引领中国复兴的主要智囊人物,而王沪宁就是代表性的例子。他在江时期受到提拔,继胡之后到习近平,辅佐三代,一致发挥着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核心智囊”作用。如果不了解他,就无法读懂中国前进的道路。在习近平去海外出差或在国内会见官员时,王沪宁(60岁)总是跟随其后。王沪宁有一双用粗眼镜框也无法隐藏的大眼睛,属于典型的书生打扮。经常听说,他是位居中国权力序列前25位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但为人低调。王沪宁进入中央是在1995年秋天,参与起草江泽民的党代会文件,提出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接着,他起草了江泽民时期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论”,为中共从劳动者和农民的党转变成为全体人民的党提供了必要理论。

在胡锦涛时代,推出了为治疗高速发展的后遗症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执政后,正在帮助设计习近平的口号“中国梦”。。那么,堪称中共史上空前绝后的王沪宁的超人力量究竟是从何而来呢?要有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进的学问累积才可能实现。

报道称,王沪宁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升入初中时发生文化大革命,他就躲在家看书。当时培养了影响他一生的两种好习惯。一个是手不释书,一个是培养了通过读书思考的能力。王沪宁养成了无论是多么小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后,就会在脑海中整理得井井有条。他现在也喜欢别人叫他读书人。王沪宁在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法语后,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院,开始了17年间的复旦大学生涯。对于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大体有三种评价。“能干有才华,一目十行”。其他人需要两三天才能看一本书,而他一天就可以看三本。有一天朋友问他“每天只看书有意思吗”,他回答称“你知道和尚为何每天都背诵佛经吗”。他的外号是“一本活着的政治学词典”,年仅29岁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这并不奇怪。

报道称,从1988年到1989年去美国留学后,写了一本批判美国政治体制的《美国反对美国》一书。他还经常向《文汇报》》等报刊以政治改革为主题投稿。他主张,中国如想要全力投入改革,就要实施中央集权。此外,他还主张,为摆脱贫困,还需要“开明专制”。这就是他为何会被评为新权威主义支持者的背景。此后,王沪宁自1995年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后迄今为止已二十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是为党中央研究政治理论和政策并起草文件的地方。他在这里通过政治局集体学习,静静地将中国领导班子的想法汇聚到一起。习近平主持的集体学习中,有四五十名领导中国的最高层官员参加。该集体学习的主题和讲师选择方面,中央政策研究室发挥了绝对性的作用。对于什么样的问题要聘请什么样的讲师,要引导作出何种结论,这些都掌握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手中。对于这样的王沪宁,美国媒体将其评价为综合有外教奇才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和国内政治人才卡尔·罗夫(Karl Rove)特点的人物。

报道称,最近,王沪宁发生变化。他现在兼任“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的首席副组长。其开始从幕后转为幕前。王沪宁未来政治空间值得期待,在王沪宁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中主张“谁是政治人?就是拥有在死亡面前也不变的信念、纵贯东西的学问、令人不得不仰视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眼光、不屈不挠的意志、海纳百川的度量、掌握大势的能力的人”。这就是他想要效仿以及打造的中国领导的形象。由此看来,中国的复兴并不是凭空而起。

Wang-Huning

早年经历

王沪宁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籍贯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197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2],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国政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3]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期间,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理论智囊

王沪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学术界的知名青年学者,成为当时《半月谈》等时事杂志的封面人物;受到当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的关注,曾参与了从中共十三大以来的中共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工作。1993年,王沪宁率领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夺冠而成名。

1995年,在吴邦国曾庆红的力荐下,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钦点进京,出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1998年4月,升任中央政研室副主任;2002年晋升主任。曾直接参与、起草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论述;是江泽民胡锦涛时代,中共高层的重要理论智囊。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王沪宁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继邓力群之后,又一位理论界人士担任书记处书记职务[4];2012年11月,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5]

政治观点

王沪宁教授认为[6]

  • “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
  • “以党内民主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民主”
  • “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
  •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
  • “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

作品[编辑]

  • 《比较政治分析》
  •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 《美国反对美国》
  • 《政治的人生》
  • 《新政治学概要》
  • 《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
  • 《狮城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