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上路的中国“一带一路”

2014年3月,两极世界理论作者向中央主要领导寄呈了《关于在中央设置“丝路”工程建设促进委员会和建立相应办公机构的建议》。3个月后,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转达了来自官方的肯定,评价是“很有价值”。2015年2月,中央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0亿美元。2016年6月起,中欧班列穿上了统一的“制服”,深蓝色的集装箱格外醒目,品牌标志以红、黑为主色调,以奔驰的列车和飘扬的丝绸为造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蓬勃发展的最好代言与象征。
写入中共党章、蹒跚上路的中国“一带一路”构想最近忽然遭遇一系列挫折,预示出其未来道路之坎坷。津巴布韦政坛风云突变,执政37年、被视为中国“老朋友”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被推翻,凸显出“一带一路”之上的政治陷阱。
“一带一路”主要集中在南亚、中亚、东非等地区,而沿线国家大多政治制度落后,欠缺民主规范,一旦政府倒台,中国大笔投资随时可能付诸东流。
本星期“一带一路”上中国栽的另一个跟头是,另一老朋友巴基斯坦也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中国140亿美元水坝项目投资,改为由巴基斯坦自己筹资建设。巴基斯坦的迪阿莫-巴沙大坝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中巴经济走廊”上的关键一环,中巴两国今年5月刚刚签署备忘录,确定中国将获得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迪阿莫-巴沙大坝的项目所有权,然而巴基斯坦现在称,中国的条件无法接受、违背巴方利益。
就在巴基斯坦拒绝中方援资三天前,尼泊尔也在14日取消了与中国合作的价值25亿美元的布达甘达基水力发电厂电站项目。
各种迹象显示,被视为中国顶级全球战略构想的 “一带一路”倡议在即使是被视为盟友的国家也接连遭遇抵制,中国的大笔投资往往被质疑为是一种企图长期盘踞下来的殖民策略。
在斯里兰卡与中国签定的汉班托塔深水港项目中,由于斯里兰卡无力偿还中国巨额贷款,只好出租土地,中国的国营企业因此将取得长达99年的经营权,拥有1万5千亩的土地。这一项目遭到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该投资计划目前处于搁浅状态。
斯里兰卡位于中东油船前往中国的海路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新晋常委汪洋本月初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外长马拉帕纳时还在力促斯里兰卡接受这一项目,称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同斯里兰卡的关系,视斯里兰卡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美国《外交事务》星期五11月17日刊登一篇文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虽雄心勃勃,但远不可能一路顺风。“中巴经济走廊”途经喀什米尔,引起印度的激烈反对,而且又途经恐怖份子出没地带。
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在最初被美国等国家冷落了一段时间之后,最近也有了一些积极的反应。美国总统川普和日本首相安倍都表示愿意在有关项目上进行合作。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星期五18日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正面地评价了这一经济带构想。他指出,“如果以开放的谁都可使用的形式展开,将对全球经济非常有利”。
《两极世界理论——在世界历史的进化结构中发现通往共产主义之路》是一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进而展望社会主义运动方向和共产主义实现途径的学术著作。
黄凤琳,中共党员,四川渠县人,1985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工作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本书正文部分分九章,分别为“相关理论评析”、“两极世界理论概述”、“第一代两极世界”、“第一代两极世界进程第四区的形成环节”、“第一代两极世界进程第三区的形成环节”、“第一代两极世界进程第二区、第一区的形成环节”、“第二代两极世界”、“第三代两极世界”、“发展国际国内合作经济 努力构建新的战略平衡”。另外,作者在前言中讲述了两极世界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
为了探讨两极世界理论对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第一章中,作者评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关于社会形态的静态分类和序列值得继承,但是关于社会形态的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变革发展的动力理论则需要发展;认为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本质是还原主义的,并按国际关系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还原的层次,分别述评:还原层次在政治范畴以下的包括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经济建构主义和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建构主义理论,还原层次在政治范畴的以国家主义理论、均势论为代表的国家建构主义,还原层次在特定历史时段的国际政治经济范畴的以依附论、霸权稳定论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国际体系理论。
第二章
在第二章中,作者在对制作的《两极世界秩序图》和《两极世界历史图》进行解读基础上,先后概述了两极世界进程机制的形成和整体特点。在两极世界的形成部分,作者回顾了两极世界形成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格局并分析了其变革动力,并认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沟通东西方人类社会的中亚游牧民族形成后产生的,而这也正是得以用唯物辩证法的“两极范式”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析的先决条件。由于中亚游牧民族的形成过程,正是在游牧民族压力下第一代两极世界进程动力内核——秦国形成的过程,因此即以秦国的形成作为两极世界的形成标志。继而,作者探讨了两极世界进程的分期及分期标准。作者把游牧民族产生后的世界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三代进程。每代进程都有其动力内核,而每代内核则是前一代进程的压力下产生的。动力内核之所以能成其为动力内核,在于其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社会形态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或自然实践的发展。经济的强大,使他们可以通过军事、经济等压力向世界的其他政治经济实体输出变革动力。根据每代动力内核的性质,作者对三代进程的本质特征作了概括:第一代进程始于第一代动力内核封建主义秦国或中国的强大,结束于第二代动力内核资本主义英国的崛起,其本质特征是“土地贡税”;第二代进程始于资本主义英国的崛起,结束于第三代动力内核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其本质特征是“原料市场”;第三代进程始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结束于世界共产主义的实现,其本质特征是“产权合作”。两极世界形成后,在对其分期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特点,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
第三章
在第三章中,作者分析了第一代两极世界的特点,认为其在政治地理上具有“四化”特点,即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国、中亚、伊斯兰世界、欧洲;并认为四个实体在动力内核中国向外输出压力的过程中,社会形态和自然实践先进性程度呈现出从东向西顺序降低的序列特点;还认为其有三条断裂带,断裂层次发生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层面。继而,作者探讨了第一代进程动力内核——秦国的形成过程,认为西戎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形态从部落制变革为半部落制半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之后,以晋国为首的东方诸国的压力又导致其社会形态从半部落制半封建农奴制变革为完全的封建农奴制,并最终实现自然实践的先进化变革。
第四章
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第一代进程第四区的形成环节,第一节分析了其社会形态的变革动力、分期及分期标准,认为社会形态的变革不是后于而是先于自然实践变革的,并认为应从第四区与外部人类世界联系内容的变革作为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动力和分期标准。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二节中探讨了第四区或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态的变革规律,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对外扩张和对边疆控制的巩固主题的阶段性变化,直接动力是农民起义,并从根本原因、过程和结果等维度分析了其特点。在农民起义规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还从过程及结果上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变革特点。之后,作者对划分出的三阶段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作了细致探讨,在第三节中,理论廓清了周朝及除秦外的其他几个诸侯国的灭亡原因,并分析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是士族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而南方则是原始部落政治经济形态,而综合三者,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在第四节中,廓清了秦朝和汉朝的灭亡原因,并分析指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关中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奴隶制经济形态,而综合三者,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在第五节中,廓清了隋朝和唐朝的灭亡原因,并分析指出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是自耕农政治经济形态,中原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南方是士族地主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而综合三者,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庶族地主政治形态和佃农制经济形态。
第五章
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第一代进程第三区的形成环节。在第一节对中亚游牧社会封建化时期的社会延续性进行考量的基础上,在第二节中探讨了动力内核中国对第三区的离间外交,并在第三、四节中分两个环节探讨了中国的军事压力和离间外交对中亚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结果,分析认为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第六章
在第六章中,作者探讨了第一代进程第二区和第一区的形成环节。在第四区的中国向第三区的中亚输入压力后,部分压力成为中亚社会形态的变革动力,而部分压力则进一步通过变革社会形态强大起来后的中亚进一步传导到第二区的伊斯兰世界和第一区的欧洲。在第一节中,作者分两个阶段描述了第三区对第二区和第一区的军事压力和离间外交,第一阶段是军事压力上的匈奴西迁、蛮族入侵、匈奴萨珊战争和离间外交上的拜占廷-西突厥联盟,第二阶段是军事压力上的蒙古西征、拜占廷-奥斯曼战争和离间外交上的奥斯曼帝国的压力。在第二节中,作者探讨了第二区的社会形态性质,认为阿拉伯帝国时期及其之后王朝的政治形态是相对统一的封建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是农奴制形态。在第三节中,作者先探讨了第二区通过阿拉伯-拜占廷战争对第一区的军事压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国主导的欧洲中世纪保守国际秩序的层次,认为处于与第二区的战争的最前线的拜占廷对于欧洲抵抗第三区和第二区的入侵来说起到了凝聚作用,这是第一阶段欧洲国际关系的第一层次;在拜占廷的支撑下(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即在奥斯曼的支撑下),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宗教控制才得以继续,这是第一阶段欧洲国际关系的第二层次;而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法兰克人才得以统一欧洲,法兰克的主导是欧洲国际关系的第三层次。在分析保守国际秩序之后,作者分析了中世纪欧洲保守国内秩序或社会形态的性质,认为政治形态是落后于第二区的分散的士族制,经济形态是农奴制。
第七章
在第七章中,作者概括了第二代两极世界的特点,认为在政治地理上具有“二化”特征,即第二代进程可以抽象为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在社会实践上,原第一代进程第二区被纳入原第一区在第二代进程中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原第一代进程第三区和第四区则独立于该殖民体系,独成一极;在断裂带上,只有一条基本的断裂带,断裂层次发生在经济制度层次。然后,在第二节中,作者探讨了第二代进程动力内核——资本主义英国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正是在第一代进程的压力下导致了处于第一代两极秩序底端的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雇工制变革道路,并分阶段地回顾了外部压力与内部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在第三节中,作者分析了第二代进程即资本主义世界扩张的环节,将其分为土地侵占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土地贡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原料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阶段,认为英国崛起到19世纪中叶是土地侵占殖民阶段,殖民体系的社会形态是类似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以侵占土地为目的的奴隶制;19世纪中叶到二战结束是土地贡税殖民阶段,而这一阶段中,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是土地贡税殖民的第一环节,19世纪末期到二战结束是土地贡税殖民的第二环节,殖民体系的社会形态是类似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以获取基于一定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上缴的贡税为目的的农奴制;二战后到21世纪上半叶是原料市场殖民阶段,而这一阶段也可分为两个环节,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原料市场殖民阶段的第一环节,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上半叶是原料市场殖民阶段的第二环节,殖民体系的社会形态是以获取基于国际不平等分工的原料和市场为目的的经济殖民形态。
第八章
在第八章中,作者概括了第三代两极世界进程的特点,认为在政治地理上具有“一化”特征,即第三代进程虽然遗留了第一、二代进程的历史“痕迹”,但是从最终所形成的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个数看是第二代进程的两个实体融合为一个实体的过程;动态社会实践的性质是“产权合作”,静态社会实践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不断壮大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不断萎缩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无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断裂带上,是第二代进程的基本断裂带逐渐消弭的过程,也是第二代进程经济制度层次的断裂逐渐长合的过程。在第二节中,作者回顾了第三代进程动力内核社会主义中国在第二代两极秩序压力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第三节中,作者预测第三代进程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推动下,通过不断社会主义对外“产权合作”的方式,逐渐消灭阶级差别并最终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过程,并对第三代进程作了阶段性描述,对各个阶段“产权合作”的基本主体和主要内容作了理论预测,认为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第四区与第三区国家之间的国企合作,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第四区、第三区与第二区之间的金融合作,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第二阶段基础上第四区、第三区、第二区与第一区之间的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经济政治合作。
第九章
在前八章完成后,作者在2013年上半年又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了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发展国际国企合作经济和国内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作为两极世界理论第三代进程的应用性观点构成了本书的第九章。在第九章中,作者在第一节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所有制经济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合作三个层次回顾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在第二节中分析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政治合作模式的失败原因并对走向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模式作了现实描述,在第三节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秩序失衡的分析基础上,在第四节中分析了发展国际国企合作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第五节中分析了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特殊功能,并在分析城乡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不足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