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控制理财产品风险任务艰巨

中国应对高风险信贷产品的战役不仅没有胜利在望,而且恐怕只会越来越艰难。中国央行在周末发布的季度报告中称,截至2016年底理财产品规模已超过人民币2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0%。

中国应对高风险信贷产品的战役不仅没有胜利在望,而且恐怕只会越来越艰难。

中国央行在周末发布的季度报告中称,理财产品规模持续飙升,截至2016年底已超过人民币2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0%。也就是说,虽然央行采取了控制风险的措施,包括提高利率、平衡流动性和抑制M1货币供应量增速,但理财产品的规模仍在增长。这类产品属于影子融资,基本上不会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由于中资银行利润增长放缓,资产质量下滑,同时融资担忧加剧,这些银行依赖理财产品来拉动收费收入增长、获取短期融资和提高收益率。因此,这类产品已经成为金融系统内实实在在的一部分,而监管机构则一直在努力除去这个影子杠杆。

为了限制银行运用此类产品,中国央行正在向风险最高的领域施压,而且别无他法。例如,理论上讲,银行间利率越高,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也应该越高,但实际上,这也会抬高银行自身的融资成本。

据该季度报告,今年年初开始实行的银行资产增长监控框架包括一套新的银行奖惩评分制度,并拓宽了信贷资产的定义。该评估寻求将理财产品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资本计算范围之内。将高风险投资产品的增速上限设在33%-38%似乎太宽容。

为了满足要求并遏制资产增长,中国央行的奖励包括,提高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并在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方面予以优待。对于那些遏制理财产品增长不力的银行,央行的惩罚包括口头警告、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提高融资成本等。

按照目前银行总体资产增速,一批中型中资银行有可能无法通过央行的新测试。据大华(Daiwa)分析人士,如果资本率比规定水平低四个百分点,银行就不能通过测试。而且就算理财产品增速降至去年的一半,银行资本率仍有可能低于央行新规定的水平。

由于信贷继续稳定扩张,消除中资银行根深蒂固的风险比表面看上去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