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积极民间消极

,在该模式下,鼓励民营资本和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相较于各级政府积极推广的热情,PPP落地签约的项目数量少,且以央企、地方国企异地投资为主,真正的民间资本并不积极。 民资并不活跃,短期促增长有限;但有助于建立政府和民营资本的平等意识和契约精神,促进改革进程。

9月21日下午,魏加宁在长江商学院“中国经济新前路”论坛上发表此番言论。这也是他今年8月考察调研11个省市PPP项目落实情况后,为决策者提供的政策建议。

“PPP作为一种融资方式,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大,需要给政策制定者‘降降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称,但PPP对促进中国政府改革与经济长期发展意义重大,在此方面则需要为其“鼓鼓气”。

缘何上热下凉

“对于PPP项目的热忱,越往上越热,越往下越凉。”魏加宁坦陈,在顶层设计层面,PPP机制的本意是放开市场准入,为公共项目引入民间资本;然而在地方政府执行层面,国有企业在PPP项目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参与热情较低。

“实际项目的落实最终还是央企在折腾,民企按兵不动;而在金融机构方面,只见国开行动作积极,其他机构并没有什么建树。”魏加宁称。

究其原因,他解释称,民营企业参与PPP不积极,主要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在烟酒糖、宾馆、饭店等竞争性领域“挣大钱”,而号召民营进来搞薄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等准公共服务,这显然有失公允。

“民营企业不是傻子,也要算回报率的。”魏加宁指出,英国等国家搞PPP,前提是竞争性领域全是民营企业,已经把平均利润压得很低了。因此,PPP项目虽然利润比较低、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但与竞争性领域比,还是合算的,民营企业才有可能参与PPP项目。

“如果国企不从竞争性领域退出,PPP搞不出来。”他强调。

促进政府转变理念

“一方面要降降温,另一方面也要鼓鼓气。”魏加宁认为,PPP虽然短期内对促增长作用有限,但能够推动政府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PPP能够促进政府基本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政府与民营资本间的平等意识。过去政府对企业“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在双方合作中,政府相对于民营企业掌握绝对话语权。而在PPP模式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以谈判方式缔结合约,双方平起平坐。

第二,建立法治意识。PPP牵线政府和企业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使双方合作透明公开化,按照法律流程办事。“一旦出现政府违约情况,企业可以走法律程序状告政府。”

第三,培养政府和企业的契约精神。过去的合作方式是一纸红头文件即可决定项目进程等事项,PPP模式则使双方在法律合同框架下办事,各自承担协议规定的责任。

改革以“止血”

步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魏加宁总结称,当前市场对应对经济下行有三种观点:一是主张输血,即通过加大货币投放等方式刺激经济;二是,主张动手术,即加快国企、地方政府等领域的改革,此为止血;三是,主张打麻药,忍一忍就好了。

“如果国企、地方政府主动脉在大量出血,央行加速印钞来输血,再怎么输,也到不了作为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魏加宁指出,这些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国企抬高了无风险利率。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是在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风险补偿利率,这必须进行改革。

他表示,当前如果是“为了动手术而输血、打麻药”是可以的;但“光靠输血而不动手术止血”肯定不行,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快改革,把国企、地方政府的“出血点”止住,让血流到实体经济、中小企业中。

魏加宁强调,应该通过改革,让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一方面这有利于推进PPP,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变卖竞争性国企获得的收入偿还地方政府高企的债务,从而把债务窟窿堵上,防止债务危机的发生。一旦债务危机爆发以后再变卖国有资产,则会越卖越不值钱。

“真正珍惜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应该趁着它值钱的时候卖。”魏加宁称。

他指出,中国经济波动是常态,但下行不是常态,最大的问题是改革没有跟上。如果改革到位,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速。■

PPP-guizhou-2014-12-01
贵州PPP合作项目2014-12